浙江:草浆生产线全部关闭
2009-09-25 11:27:27.0 来源:浙江日报 责编:喻小唛
- 摘要:
- 有人说,人类需要的生态是“绿韵”和“红脉”的有机融合,是蓝天、绿野、碧水、沃土、空气和产业、交通、城镇、文脉的融合,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创业创新的浙江人,一定会迎来这样美好的明天。
大治3年,重塑浙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的生态环境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明显下降,行业结构得到调整,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机立窑的省份,造纸行业草浆生产线全部关闭,至少领先其他省3年以上……
我省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强制淘汰落后生产力,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仅2008年,全省因环保问题否决了“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项目达700余个,涉及投资额35亿元左右。
根据区域生态功能,我省渐次确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率先在全国出台了《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一系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率先探索排污权交易,逐步体现资源环境的使用成本和保护收益。我省还将环境执法信息纳入金融征信系统,把企业环境行为作为决定信贷行为和确定信贷规模的重要因素。
天在变蓝,水在变清,但一切并未划上句号。新一轮的“811”行动又吹响了号角,对环境污染的整治面从工业到农业,从重点突破转向全面推进,从整治走向建设、改善、提升。2008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启动,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围绕节能降耗、节约集约用地、生态环境保护三大目标,数十项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出台,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跟踪检查与量化考核全面实施。
从一轮又一轮的污染整治风暴,到建立环保优化经济增长体系,浙江围剿污染的决心不断升级,制度越来越严。
环保生活成为公众时尚
咬定生态不放松。
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浙江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开展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废矿复绿、水土保持、公路绿化、清水河道、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等工程。
从2003年至2008年,全省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累计高达998.9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2.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今,全省约7000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75%的行政村实行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8成以上的乡镇建成垃圾中转设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测土配方施肥在农村大力推广,建成30个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示范区。
目前,我省已有1个国家级生态县,4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3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8月,“森林浙江”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这个规划的梦想是:到2015年,“森林浙江”建设覆盖全省,山地、河流、海岛、城市、乡村一起谋划,既构筑生态屏障,又打造生态景观,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绿荫护夏,红叶迎秋。
60年来,和环境质量一起改善的还有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安吉70%的乡村,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有一个小花园,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微型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运用人工湿地的方法对污水进行植物吸附。农村环境优美了,安吉人开起了农家乐,仅此一项安吉县财政收入就达到了3个亿。
“美起来了,亮起来了!”在杭州运河边住了60多年的老人陈华泉感慨。运河沿线游步道全线贯通后,一水穿城,移步成景,成了游客、市民闲暇散步的好去处。在浙江,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家庭,在全省织成一张巨大的“绿色网络”。随手关灯、步行上班、减少电梯使用、购买小排量汽车、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公众的环保意识在觉醒。在嘉兴,专门有一支由企业所在地群众和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市民组成的“市民检查团”,深入企业一线检查,形成了“企业治污到不到位群众来点评”的新机制。
一些屡次违法排污的企业被“曝光”,登上违法排污的黑名单。更多的企业、行业、经济开发区,则把环保压力变为发展动力,开展科技创新、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生态高效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
生态文明就这样渐渐渗入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有人说,人类需要的生态是“绿韵”和“红脉”的有机融合,是蓝天、绿野、碧水、沃土、空气和产业、交通、城镇、文脉的融合,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创业创新的浙江人,一定会迎来这样美好的明天。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