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标准存隐忧 中国每年向境外支付近5000亿元
2009-12-23 09:27:05.0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责编:喻小唛
- 摘要:
- 技术薄弱、起步较晚、核心知识产权不足等因素确实影响了RFID国标的制定工作,但这些原因并不是主要因素,否则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的领导和专家就不会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标准和成本是影响RFID普及的两大因素,如今,RFID标签的成本持续下降,已经接近一些行业和许多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广泛采用,市场势必会对国标的实施带来巨大影响。
抗衡:标准与标准的博弈
知识产权上的竞争只有专利对专利、标准对标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但是,我国企业在RFID核心专利上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明显。杜江表示,在1985年9月10日至2008年9月10日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中国专利中有7200件RFID相关专利,其中外国公司在华申请的专利为3516件,约占总数的49%。但是,在其中5333件发明专利中,外国公司为3493件,而我国只有1840件。
在这种情况下,单凭专利的单打独斗是难以抗衡的。这样,标准就成为抗衡的唯一手段。
美国针对条形码的应对策略值得借鉴。王立建介绍说:“条形码标准最初是欧洲搞的EN标准,当欧洲人在美国推广EN标准时,美国人急了,美国是个市场大国,凭什么在自己市场上卖东西还要向你欧洲人交钱?于是,美国搞了自己的条形码标准UCC,并在北美市场上推广,最终,欧洲人不得不让步,EN和UCC两个标准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EN/UCC条形码标准。”
王立建认为,核心专利少并不可怕,关键是干不干。如果下大力气去研究,不仅可能绕过别人设置的核心专利障碍,而且会产生自己的新标准。只要干出几个核心专利来,话语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比如说WAPI标准的话语权主要在于其安全方面的核心专利。
于鹏建议说,应该在自主的RFID标准上建立自己的专利池,遇到需要的国外专利时,可以吸收进来,通过专利池资费政策,降低国内企业在RFID知识产权上的开销,而中国市场巨大,不怕国外专利不进来。
在RFID标准上,一些专家学者甚至院士都在强调互联互通互操作,与国际接轨。对此王立建表示:“互联互通是靠技术机制来实现的,而不是靠标准来支撑的。否则,我们有了TD-SCDMA,为什么还要CMDA2000和WCDMA?这三种标准的互联互通是靠技术机制而非标准实现的。”
针对目前国内RFID应用中涉及国际互联的应用所占比例非常小,绝大部分是闭环、某行业局部开环应用及国内开环应用的应用现状,杜江建议说,一是在频段上进行划分,国际化互通应用沿用国际化标准,采用国际频段,而绝大多数国内应用应采用中国自主标准,并采用840~845MHz这一中国频段;二是未来将自主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促进标准融合,开发多协议芯片技术;三是通过技术手段完成互通网关节点的编码与协议转换工作。
杜江说:“所有的外国编码都会进到中国,因为中国RFID潜在市场太大了,市场一旦起来将会带来很大的利益。如果他们是纯商业行为,我们不管,但我们做RFID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和产业利益,在标识信息上做到自主、可控,这比兼容性重要得多。因为这个标准不仅仅是技术标准,而且还是与管理密切相连的标准。”
进程:有关各方要有全局意识
2005年10月,原信息产业部批准成立“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并明确该标准工作组的任务是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RFID标准体系的研究,并以企业为主题进行相关标准的预先研究和制修订工作。此举标志着我国RFID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处理产品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IC卡及RFID实验室主任冯敬近期在《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上撰文指出,目前,工作组设有总体、标签与读写器、频率与通信、数据格式、信息安全、应用和知识产权等共7个专题工作小组,正式申请注册的企事业单位已达96家。
目前正在研究和制定的标准共有41项,其中包括国家标准计划项目24项,行业标准计划项目10项,已开始研究并拟上报国标计划的标准有7项。
王立建表示,由于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加之起步较晚,这就决定了RFID标准的制定是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完全沿用国际标准,RFID国标早就出来了。
在分析影响标准进程的技术原因时,张革军认为主要是产业起步较晚,技术基础薄弱,技术积累很少。整个市场没有启动,大企业积极性不高,因而未能尽早参与进来,除了中兴和烽火集团这两个大企业积极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外,这个行业里以小企业居多。此外,对标准和知识产权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比较弱。
他补充道:“目前国内有些行业在制定应用的标准,例如标签数据编码、数据安全要求、标签封装要求,但这些标准大多是产品级、应用级,很少有核心技术级的标准。而且国内的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也不是很紧密。”
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外,冯敬在文中还指出:适用于RFID技术、我国自主的物品编码标准制定和物联网的建设一直都阻力重重。面对困难,工作组仍然积极努力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