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印刷业的“隐形大鳄”
2012-03-24 09:46:16.0 来源:印刷工业 责编:江佳
- 摘要:
- 利乐中国、凸版中国、澳科控股、正美集团……,这些名字或熟悉,或陌生,但于大多数业内人士而言,这些企业就犹如潜水的“大鳄”,偶尔会露出一鳞半爪,却很难得见全貌。
开局虽不完美,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超常规持续发展,在各自市场领域的提前卡位为4家企业赢得了快速膨胀的机会。不过面对历史性的发展机遇,4家企业选择的扩张路径并不一致。从整体上看,利乐中国和正美集团的发展趋向于“内生性增长”。随着中国乳品行业的爆发,自上世纪90年代起,利乐陆续完成了在北京、佛山、昆山和呼和浩特的生产基地布局,并在广州、成都、厦门、哈尔滨等地设立了办事处。正美集团继深圳、上海工厂之后,自2000年起,又陆续在昆山、烟台、重庆、郑州设立了工厂。
凸版中国和澳科控股则更偏爱收购。在中国印刷市场的扩张停滞十几年后,日本凸版于2006年突然发力,一举收购了以商业印刷为主业的北京日邦印刷有限公司,两年后又举起了资本的“大棒”,通过收购新加坡SNP公司获得了中国期刊印刷市场的领军企业利丰雅高集团。澳科控股更是将资本的魔力发挥到了极致,在2004年3月上市之后其立即展开了收购之旅,同年7月,收购伟建集团35%的股权;在AMCOR入股之后,又于2006年收购了后者在青岛和北京的业务;2007年一举收购全国三大烟包印刷企业之一的贵联集团,使其在烟包印刷市场的份额达到历史性的17%;2010年,在出售贵联集团的同时收购祺耀集团余下45%股权。一番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之后,澳科控股坐稳了中国烟包印刷市场“老大”的位置。
为什么是“他们”
“内生性增长”和“并购”是企业“做大”的途径,而持续上扬的中国市场则是“做大”最坚实的基础。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能够从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王者”?除了外资企业固有的先发优势之外,这些企业自身还有哪些促使其走向成功的特质?
凸版中国和澳科控股的崛起更多地得益于其自身的资本实力。二者的不同在于,凸版中国主要依靠其母公司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在100多年发展中长期积累起来的规模实力,而澳科控股的底气则来自资本市场的支持。如果没有上市后的大举收购,很难设想一家企业的营业额能在8年之内由2.3亿港元增长至26.51亿港元,扩张10倍以上。
得天独厚的客户基础则是正美集团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产品标签是正美集团的主要产品之一,而在这一领域,近年来来自台湾的富士康、广达、仁宝、英业达一大批IT代工企业均在内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配套产业链上的一环,正美集团从中获益匪浅。
在4家企业之中,利乐中国的成功最为引人关注。成立于1951年的利乐公司以提供液态牛奶包装起家,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技术为核心的独特商业模式。利乐可以为乳制品、饮料等行业提供从加工设备、灌装机、包装,到无菌技术的整套解决方案,他们通过设备、技术与包装的捆绑销售,深入到客户的生产流程之中,从而实现了对客户的有效绑定。正是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为利乐赢得了全球无菌包装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也确保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
资本、客户、技术、商业模式,正是这些因素支撑了“大鳄”的成长。由此反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单体企业的成长速度上,本土企业很难与外资企业相提并论。在全球化竞争时代,相对资本实力更雄厚,市场营销经验更丰富,技术积累更充分,商业模式更完善的外资企业,本土企业可以倚靠的最主要的竞争优势只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也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中国印刷企业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纷纷涉足海外市场,获取相对有限的利润,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却通过在中国设厂占据高端市场拿到丰厚的回报。
《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印刷企业”的呼唤可谓正中问题要害。印刷业外在经营环境的变化,如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也迫使本土印刷企业要转变发展思路,在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近年来部分企业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在烟包印刷领域,劲嘉股份上市之后,规模迅速扩大,年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成为澳科控股强有力的挑战者;在无菌包装领域,以山东泉华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快速发展,在“大鳄”的地盘上打开了缺口。尤其是在劲嘉股份等先行者带动下,国内印刷企业的资本意识开始觉醒,不少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获得了发展的全新动力。但从整体上看,培育中国本土超大型印刷企业仍任重而道远。
凸版中国和澳科控股则更偏爱收购。在中国印刷市场的扩张停滞十几年后,日本凸版于2006年突然发力,一举收购了以商业印刷为主业的北京日邦印刷有限公司,两年后又举起了资本的“大棒”,通过收购新加坡SNP公司获得了中国期刊印刷市场的领军企业利丰雅高集团。澳科控股更是将资本的魔力发挥到了极致,在2004年3月上市之后其立即展开了收购之旅,同年7月,收购伟建集团35%的股权;在AMCOR入股之后,又于2006年收购了后者在青岛和北京的业务;2007年一举收购全国三大烟包印刷企业之一的贵联集团,使其在烟包印刷市场的份额达到历史性的17%;2010年,在出售贵联集团的同时收购祺耀集团余下45%股权。一番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之后,澳科控股坐稳了中国烟包印刷市场“老大”的位置。
为什么是“他们”
“内生性增长”和“并购”是企业“做大”的途径,而持续上扬的中国市场则是“做大”最坚实的基础。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能够从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王者”?除了外资企业固有的先发优势之外,这些企业自身还有哪些促使其走向成功的特质?
凸版中国和澳科控股的崛起更多地得益于其自身的资本实力。二者的不同在于,凸版中国主要依靠其母公司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在100多年发展中长期积累起来的规模实力,而澳科控股的底气则来自资本市场的支持。如果没有上市后的大举收购,很难设想一家企业的营业额能在8年之内由2.3亿港元增长至26.51亿港元,扩张10倍以上。
得天独厚的客户基础则是正美集团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产品标签是正美集团的主要产品之一,而在这一领域,近年来来自台湾的富士康、广达、仁宝、英业达一大批IT代工企业均在内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配套产业链上的一环,正美集团从中获益匪浅。
在4家企业之中,利乐中国的成功最为引人关注。成立于1951年的利乐公司以提供液态牛奶包装起家,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技术为核心的独特商业模式。利乐可以为乳制品、饮料等行业提供从加工设备、灌装机、包装,到无菌技术的整套解决方案,他们通过设备、技术与包装的捆绑销售,深入到客户的生产流程之中,从而实现了对客户的有效绑定。正是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为利乐赢得了全球无菌包装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也确保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
资本、客户、技术、商业模式,正是这些因素支撑了“大鳄”的成长。由此反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单体企业的成长速度上,本土企业很难与外资企业相提并论。在全球化竞争时代,相对资本实力更雄厚,市场营销经验更丰富,技术积累更充分,商业模式更完善的外资企业,本土企业可以倚靠的最主要的竞争优势只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也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中国印刷企业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纷纷涉足海外市场,获取相对有限的利润,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却通过在中国设厂占据高端市场拿到丰厚的回报。
《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印刷企业”的呼唤可谓正中问题要害。印刷业外在经营环境的变化,如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也迫使本土印刷企业要转变发展思路,在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近年来部分企业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在烟包印刷领域,劲嘉股份上市之后,规模迅速扩大,年销售额达20亿元以上,成为澳科控股强有力的挑战者;在无菌包装领域,以山东泉华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快速发展,在“大鳄”的地盘上打开了缺口。尤其是在劲嘉股份等先行者带动下,国内印刷企业的资本意识开始觉醒,不少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获得了发展的全新动力。但从整体上看,培育中国本土超大型印刷企业仍任重而道远。
- 相关新闻:
- ·任玉成:2011年北京地区书刊印刷产业状态 2012-03-23 08:51:01.0
- ·管理之印刷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思考 2012-03-13 11:35:53.0
- ·粤港澳印刷界探讨“十二五”发展之计 2012-03-02 08:42:27.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