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叹上海书展变国际书展:海派文化一去不返
2012-08-22 08:28:51.0 来源:钱江晚报 责编:王岑
- 摘要:
- :“我第一次来上海,也第一次来书展,我想看看拥有张爱玲、王安忆的上海,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CPP114】讯:“我第一次来上海,也第一次来书展,我想看看拥有张爱玲、王安忆的上海,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在上海书展的一场论坛上,一位武汉大学生的激动“表白”,让台上坐着的王安忆,惊喜又不安。
今天(21日),上海书展将落幕。每一年书展,上海本土作家的亮相,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是很期待的。一向低调的王安忆,破天荒地,赶了4个场子。陈丹燕因为新书《成为和平饭店》首发,做了3次对话,1次签售,“从来没这么折腾过”。
凡是你能想得到的,如今正活跃在文坛的上海作家,几乎都来到了书展。
然而,新一代上海作家的创作面貌,越来越国际化、网络化,如同书展本身的国际化标签,曾经市井、风情的海派文化,已然一去不返。
忙碌
不是为了新作而是为了赶场
“这是我今天赶的最后一场了,总算好休息了。”昨天(20日)下午,毛尖出现在她的上海朋友、音乐评论家田艺苗的新书《靠谱》发布会现场。她告诉记者,今年书展她跑了6个场子,“都是帮朋友站台。”
这次书展出现最多的上海脸孔,有王安忆、毛尖、陈丹燕、孙甘露、沈宏非、黄昱宁、陈子善、btr、那多、陈村等。除了陈丹燕是为新作《成为和平饭店》宣传,大部分作家都是来当绿叶的。有人来主持,毛尖和孙甘露就“兼职”了两场;有人来为朋友站台,或者做对话,比如黄昱宁、小白都参加了麦克尤恩《追日》的新书发布会。
新一代的上海写作者,还有冯象、陆灏、恺蒂、小宝等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本身就有正职,像毛尖、陈子善都是大学老师,而孙甘露、btr是媒体人。他们的文字,大多雅致、幽默,趣味性强,常出现在报刊专栏,有的集结成册。而且,他们彼此熟悉。沈宏非说,他和孙甘露、毛尖,就是饭桌上的“锵锵三人行”。
“其实上海作家群,是一个相对安静的群体。自己写自己中意的题材,我很喜欢这样的气氛。”陈丹燕告诉记者,她大学毕业到《儿童时代》工作,就是接了王安忆的班,现在也是好朋友。
不过,毛尖认为,这一代上海作家的写作渠道,与人们想象中的海派文化,已经完全不同。“王安忆老师是勤奋的、书斋式的。而我们的写作话题,好多都是从饭桌、网络、家里阿姨和小孩的身上抖落出来的。”
无奈
上海书展就要变成国际书展
无论是王安忆笔下的弄堂、白鸽、王琦瑶,陈丹燕眼中的咖啡馆、色拉、老房子,还是张爱玲时代的叮叮车与小情小爱,人们都能从字里行间处,看到属于上海的文化意味和城市风貌:脂粉的,污秽的,市井的,更是摩登的。上世纪30年代,人们把这种都市化的写作,称为海派文学。时至今日,尽管城市进程越来越快,新一代的阅读者,仍然希望能从传统阅读中,亲近身边的城市。
“海派文化已经一去不返了。现在再称海派,不够确切。”毛尖告诉记者,海派是一种藏污纳垢、多元化的文化,现在的上海文化,看起来国际化,其实很单调。
陈丹燕说,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电影的摇篮、芭蕾舞的摇篮,“现在,就很难讲了”。
在上海书展的一场论坛上,一位武汉大学生的激动“表白”,让台上坐着的王安忆,惊喜又不安。
今天(21日),上海书展将落幕。每一年书展,上海本土作家的亮相,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是很期待的。一向低调的王安忆,破天荒地,赶了4个场子。陈丹燕因为新书《成为和平饭店》首发,做了3次对话,1次签售,“从来没这么折腾过”。
凡是你能想得到的,如今正活跃在文坛的上海作家,几乎都来到了书展。
然而,新一代上海作家的创作面貌,越来越国际化、网络化,如同书展本身的国际化标签,曾经市井、风情的海派文化,已然一去不返。
忙碌
不是为了新作而是为了赶场
“这是我今天赶的最后一场了,总算好休息了。”昨天(20日)下午,毛尖出现在她的上海朋友、音乐评论家田艺苗的新书《靠谱》发布会现场。她告诉记者,今年书展她跑了6个场子,“都是帮朋友站台。”
这次书展出现最多的上海脸孔,有王安忆、毛尖、陈丹燕、孙甘露、沈宏非、黄昱宁、陈子善、btr、那多、陈村等。除了陈丹燕是为新作《成为和平饭店》宣传,大部分作家都是来当绿叶的。有人来主持,毛尖和孙甘露就“兼职”了两场;有人来为朋友站台,或者做对话,比如黄昱宁、小白都参加了麦克尤恩《追日》的新书发布会。
新一代的上海写作者,还有冯象、陆灏、恺蒂、小宝等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本身就有正职,像毛尖、陈子善都是大学老师,而孙甘露、btr是媒体人。他们的文字,大多雅致、幽默,趣味性强,常出现在报刊专栏,有的集结成册。而且,他们彼此熟悉。沈宏非说,他和孙甘露、毛尖,就是饭桌上的“锵锵三人行”。
“其实上海作家群,是一个相对安静的群体。自己写自己中意的题材,我很喜欢这样的气氛。”陈丹燕告诉记者,她大学毕业到《儿童时代》工作,就是接了王安忆的班,现在也是好朋友。
不过,毛尖认为,这一代上海作家的写作渠道,与人们想象中的海派文化,已经完全不同。“王安忆老师是勤奋的、书斋式的。而我们的写作话题,好多都是从饭桌、网络、家里阿姨和小孩的身上抖落出来的。”
无奈
上海书展就要变成国际书展
无论是王安忆笔下的弄堂、白鸽、王琦瑶,陈丹燕眼中的咖啡馆、色拉、老房子,还是张爱玲时代的叮叮车与小情小爱,人们都能从字里行间处,看到属于上海的文化意味和城市风貌:脂粉的,污秽的,市井的,更是摩登的。上世纪30年代,人们把这种都市化的写作,称为海派文学。时至今日,尽管城市进程越来越快,新一代的阅读者,仍然希望能从传统阅读中,亲近身边的城市。
“海派文化已经一去不返了。现在再称海派,不够确切。”毛尖告诉记者,海派是一种藏污纳垢、多元化的文化,现在的上海文化,看起来国际化,其实很单调。
陈丹燕说,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电影的摇篮、芭蕾舞的摇篮,“现在,就很难讲了”。
- 相关新闻:
- ·2013上海书展将引进"专精特"实体书店 2012-08-20 14:25:34.0
- ·毛开云:上海书展亮点纷呈香飘全国 2012-08-20 08:59:30.0
- ·2000余种冀版精品出版印刷物亮相上海书展 2012-08-20 08:40:42.0
- ·上海书展:国人年均阅读量仅6本 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2012-08-17 10:06:25.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