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兰田瑶族乡深潭村:竹海深处的造纸村
2013-11-28 11:27:01.0 来源:桂林日报 责编:陈莎莎
- 摘要:
- 根据资料显示,造纸工艺实际上早在西汉甚至更早就已出现,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纸张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前景,造纸工艺遂得以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碾成纸浆后,再倒进纸槽,由造纸匠人往纸槽加入大滑叶等润滑药物,几经搅拌和放水———即当天赵细萍所做的步骤,纸浆才最终制成。其中,搅拌是为剔除浆中的粗片、节子、石块子等;润滑药物则是造纸工艺最重要的物品,正是有了它的润滑,纸张才得以一张张分开。
之后,纸浆里注入大量清水便可以捞纸。怎样捞出一张既薄又平整的纸张很有讲究。经验丰富的匠人会告诉你,整个过程要诀在于双手必须水平且迅速。一旦有一张损坏,便会“连累”前后很多张。
捞完纸后要压干,如何压也有讲究。必须将木板平整且轻轻地放在贴好的纸堆上,压上石头,再踩上压凳的“杠杆”将纸里的水一点点挤出,直到挤不出为止。而一旦木板放得不平整,纸堆凹凸,整堆纸就会变形坏掉。
通常,制浆、拌浆、捞纸和压纸等工序匠人要赶在白天完成,这样吃过晚饭后,便可以坐在家里一张张有层次地分纸。分好纸还要搬出屋外晒干,再重新将纸分开、叠齐,然后用锯子将纸堆三面磨光,扎成担,便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
造纸曾养育了代代村民
时光飞逝,造纸工艺转眼已走过2000多年,大山深处的深潭村何以能代代流传呢?对于村里的造纸历史,邓义珠告诉记者,根据族谱记载,造纸工艺是随先祖明末清初从广东韶州府(现广东韶关)迁徙而来,到他这一辈已经16代。作为过山瑶的他们常年生活在深山,大山里丰富的竹林资源为村民造纸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村民代代以造纸为生。
“没有修路之前,山场上的木材、竹子没办法运,只能通过造纸挑出山。”邓义珠说,深潭村距离临桂宛田十几公里、距离兰田则有20多公里。一直以来,村里田少山场多,为了维持生活并利用山场资源,担负最轻的造纸成为了村民最终的生活抉择。
像大多数先辈一样,邓义珠十几岁便跟着父亲学造纸了。从最开始的上山学砍竹子,一直学到最后把纸张挑到市场上卖掉,一步一步,一年一年。对于造纸,邓义珠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挑担纸到山外的庙坪圩或兰田圩上卖,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然后点个火把走在漆黑狭窄的山道上,一直走到很远天才渐渐光亮。到了圩上,还要接受顾客“狠心”的砍价;把纸卖完后,又将卖纸钱买担米继续挑回家,村民称为“一担出去一担回”。
“造纸太吃亏(辛苦)了。”邓义珠的妻子感叹说。和邓义珠同个村子的她也是十多岁学造纸,因为踩竹片,双脚不知被划破过多少次而不自知。“那时候山里穷,虽然有鞋子,但鞋子哪经得起整天整天地踩,所以最后还得靠脚板。”邓义珠妻子说。
当然,尽管工艺艰辛,但造纸却曾是村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养育了一代代的山民。如今,山路通了,毛竹和木材也可以运了,当初点着火把走在山道上挑纸的瘦削少年早已变成发福的中年男人,但多数村民依然在外面细雨纷飞的简陋木棚里,循着四季的变化默默捞纸、分纸。
“我现在也教女儿造纸呢!”邓义珠笑着说。他怕如果不教,哪天这门技艺就失传了。
- 相关新闻:
- ·上周基金增配农林造纸 减持地产钢铁 2013-11-27 09:50:25.0
- ·“充分竞争”时期有利于造纸行业健康发展 2013-11-27 09:34:04.0
- ·晨鸣纸业财务公司获批 成造纸业“跨界”金融第一家 2013-11-26 10:11:18.0
- ·物流巨头加速与造纸业深度合作 2013-11-22 11:26:33.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