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娟:一位拇指作家的“出路”
2021-10-05 22:08:40.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责编:张晓丹
- 摘要:
- 第一次见到马慧娟,是在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淡黄色衬衣、黑色长裤,头戴淡蓝色的帽子,显示出她回族女作家的身份。
读书给我对抗艰难的勇气
因为家庭变故和贫困,马慧娟不得不在生活和梦想之间做一个选择。“忙乱的生活从来不给人多余的时间伤感。”
从《出路》中的描述不难看出,父亲突然生病欠下一大笔钱,上学还是辍学的选择对于马慧娟来说是艰难的,也是决绝的,只是和生活的贫困比起来,哪里会有其他选择。在学校报名的那天,马慧娟套起了白驴和黑驴,一头扎进了北槽子梁上的大豆地。
辍学成了马慧娟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也让她在很多年都耿耿于怀。在所有艰难的时光里,读书成为马慧娟的精神寄托。事实上,从小开始,马慧娟就展现出对阅读的强烈渴望。
“表姐在某一天带回来一本薄薄的‘花书’翻看。我凑过去瞅了一眼,就再也挪不开眼睛了。”
“趁着我发呆,表姐顺势拿走了‘花书’。我的世界静止了下来,心却飞到了九霄云外。”
在《出路》中,马慧娟总是不吝笔墨,去描绘读书的美妙滋味。
在马慧娟看来,读书对她而言是去看外面世界的窗口,是寻找心灵出口的途径,是让她充满思考去生活的动力,更是对抗艰难的勇气。
从散文集《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农闲笔记》,报告文学《盐池故事》《走出黑眼湾》,加上小说《出路》的出版,马慧娟的作品得以被更多人熟知。她利用村里的农家书屋牵头成立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参与宁夏妇联“和谐婚姻家庭大讲堂”宣讲活动,用自己的经历和书中所学,带动更多人读书学习。
2018年,马慧娟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她持续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希望更多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心怀虔诚去书写
从农民作家到“拇指作家”,甚至网红作家,马慧娟的写作似乎一直带着某些标签。她却对此看得很淡。“对于写作,我始终心怀虔诚地去书写、去表达。”
这种虔诚感,可以体现在《出路》中,马慧娟对于各种生活细节的精准描述。故事的开头,“一群搅和在一起的牛、驴、羊在呵斥和鞭子的驱赶下,吵闹着、拥挤着穿过村子,带起一溜尘奔涌着路过瓦窑坡去了阳山洼,很快就淹没在阳山洼的灌木丛里。”
书中,5岁的马慧娟会在这时用手指捅开窗户纸,看着窗外的情景,会因不能去看家乡以外的风景而郁郁寡欢。
这样的描述让人仿佛能很快置身于她所处的环境,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热气与喧嚣,也会由此与作者“通感”,因她的喜悲牵动情绪高低。
“我从小是一个敏感和充满好奇的孩子,对身边发生的故事都带着探究的想法,大一点儿后,就有随手记录的习惯,将身边发生的故事,自己的思考一点点写下来。”马慧娟散发泥土气息的写作,离不开这样点滴的积累。
对于自己的写作状态,马慧娟用“自然而然”来形容。“写作是我生活中的精神出口,不会因为环境、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写出来的文字最终要交给读者审视,而不是作者本人决定。”她表示,今后将把写作的关注重点落在对乡村的重新审视上,去追寻人们为寻求新出路,思想上的新变化。
现在,因为眼睛不太好,马慧娟不常用手机写作了,但她依然保持每天几百字到一千字的创作速度。谈及下一部作品计划,她想写一部反映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自己所在的红寺堡这片土地上的女人们的故事。
本文刊发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6月11日第8版:《马慧娟:虔诚写作 追寻希望》。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