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07-30 00:00:00.0 来源:????? 责编:???
近日读书,看到了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书《古老的记忆—云南民族古籍》,给了我很多过去不知道的新知识,也想把读此书的几点感受向同行们介绍介绍,下面就先把此书有关纸和印刷的部分摘出介绍给大家分享。
该书介绍彝文古籍时写道:纸质彝文古籍是彝文古籍的主体,彝族用纸和以纸制书的历史很久远。彝语各方言区的“纸”一词声韵基本相同,说明该词产生于分支之前。成书于晋代的彝文文论著作《彝族诗文论·纸笔与写作》中说:“不寻纸的根,谁人也不知;不叙笔的史,不明笔来历。如若没有笔,用什么来写?记史就难了。后来智者多,智者会造纸,智者会选笔,凡事都可写。”这证明彝族以纸制书当在晋代以前。
彝文古籍的制作方式是随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它经历了手写、镌刻、模铸、木刻印、石印、铅印几个发展阶段。手写与镌刻是两种便利的古籍制作方式,一支笔、一碗墨、一件能写字的物品或加一根钢钎、一把铁锤即能制作。现存的元代以前的彝文古籍,大多是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
与铸字印刷的方式不同,用模铸制作的彝文古籍是将成文成篇的文献一次铸在器物上。由于受到技术要求高、制作成本高、难以制作长篇著作等因素的限制,模铸方法历来用得极少,全国所有彝区也只发现了云南昭通的“蛙钮铜印”和贵州大方县的“成化钟”两件实物。
彝文木刻印刷古籍,流传下来年代最早的是成书于明代的著作。武定凤氏土司组织刻印的《劝善经》,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流传于四川大凉山和云南小凉山地区的《玛牧特依》(汉泽为《教育经典》),前半部分刊刻于清朝末叶,后半部分刊刻于民国时期。刊刻于公元1865年的《色尾处莫》的刊刻组织人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邑慈悲村的何四八甲和李忠宝两位先生。全书共160页,24000个彝文字,五言句约4800行。40块木刻雕版中的25块,为何四八甲的后人何长安所珍藏。
历史上,彝族无石印制书传统。直至1936年,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在编印《彝文丛刻》时,才由商务印书馆石印了第一部彝文古籍。所以,石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彝族的彝文古籍制作方式。
彝文古籍的铅印,始于20世纪初。1906年,在路南传教的法国神父保禄·维亚尔携带彝族青年毕映斗,前往香港铸彝文铅字,编印《法罗词典》、《教义问答》两部书。1909年,毕映斗用从香港带回来的铅字办了一间印书坊,再版了《教义问答》,重新编译出版了《领圣体前后经》。这个印书坊由毕映斗一个人经营,检字、排版、校对、印刷、装订整个工序全由他一人完成。虽然铅印的彝文古籍在品种上很少,但对彝文古籍的制作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该书第54页讲到藏文印本:“约在公元1400年前后……一些常育经文的抄本和印本也陆续传入纳西族地区。”“在纳西族木氏土司的支持下,还刊刻了几部噶举之食常育经典。”该书第60页讲到藏文古籍版本特征时写道:藏文书写印刷的质料,最先是用羊皮、木简、白桦树皮,最后发展到用纸。
藏纸原料是一种称为“阿交如交”的草。这种草不但纤维好,造出的纸韧性强,而且有一定毒性,可以防蛀。此外,书页四周涂一种叫“次丝”的橙黄色颜料,内有防蛀药物,既起到装饰图书的作用,又有防蛀效果。
该书介绍彝文古籍时写道:纸质彝文古籍是彝文古籍的主体,彝族用纸和以纸制书的历史很久远。彝语各方言区的“纸”一词声韵基本相同,说明该词产生于分支之前。成书于晋代的彝文文论著作《彝族诗文论·纸笔与写作》中说:“不寻纸的根,谁人也不知;不叙笔的史,不明笔来历。如若没有笔,用什么来写?记史就难了。后来智者多,智者会造纸,智者会选笔,凡事都可写。”这证明彝族以纸制书当在晋代以前。
彝文古籍的制作方式是随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它经历了手写、镌刻、模铸、木刻印、石印、铅印几个发展阶段。手写与镌刻是两种便利的古籍制作方式,一支笔、一碗墨、一件能写字的物品或加一根钢钎、一把铁锤即能制作。现存的元代以前的彝文古籍,大多是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
与铸字印刷的方式不同,用模铸制作的彝文古籍是将成文成篇的文献一次铸在器物上。由于受到技术要求高、制作成本高、难以制作长篇著作等因素的限制,模铸方法历来用得极少,全国所有彝区也只发现了云南昭通的“蛙钮铜印”和贵州大方县的“成化钟”两件实物。
彝文木刻印刷古籍,流传下来年代最早的是成书于明代的著作。武定凤氏土司组织刻印的《劝善经》,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流传于四川大凉山和云南小凉山地区的《玛牧特依》(汉泽为《教育经典》),前半部分刊刻于清朝末叶,后半部分刊刻于民国时期。刊刻于公元1865年的《色尾处莫》的刊刻组织人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邑慈悲村的何四八甲和李忠宝两位先生。全书共160页,24000个彝文字,五言句约4800行。40块木刻雕版中的25块,为何四八甲的后人何长安所珍藏。
历史上,彝族无石印制书传统。直至1936年,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在编印《彝文丛刻》时,才由商务印书馆石印了第一部彝文古籍。所以,石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彝族的彝文古籍制作方式。
彝文古籍的铅印,始于20世纪初。1906年,在路南传教的法国神父保禄·维亚尔携带彝族青年毕映斗,前往香港铸彝文铅字,编印《法罗词典》、《教义问答》两部书。1909年,毕映斗用从香港带回来的铅字办了一间印书坊,再版了《教义问答》,重新编译出版了《领圣体前后经》。这个印书坊由毕映斗一个人经营,检字、排版、校对、印刷、装订整个工序全由他一人完成。虽然铅印的彝文古籍在品种上很少,但对彝文古籍的制作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该书第54页讲到藏文印本:“约在公元1400年前后……一些常育经文的抄本和印本也陆续传入纳西族地区。”“在纳西族木氏土司的支持下,还刊刻了几部噶举之食常育经典。”该书第60页讲到藏文古籍版本特征时写道:藏文书写印刷的质料,最先是用羊皮、木简、白桦树皮,最后发展到用纸。
藏纸原料是一种称为“阿交如交”的草。这种草不但纤维好,造出的纸韧性强,而且有一定毒性,可以防蛀。此外,书页四周涂一种叫“次丝”的橙黄色颜料,内有防蛀药物,既起到装饰图书的作用,又有防蛀效果。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