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和县仍保留着古法造纸术
2009-02-27 09:12:39.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编:任蓓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一般均认为始于公元105年,蔡伦是造纸的始祖。
千百年过去了,在距甘肃省西和县城60多公里的西高山乡朱刘河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传统工艺,他们按最原始的工艺流程在生产着这种古纸。这个与工业文明毫不着边的传统工艺给我们保留住了一个古老的文化信息,更是把一个未曾流逝的文明传递给了世界。
该村西南两面被西汉水紧紧环绕,西北方是高耸云端的仇池山,700多户人的这个小村庄被一堆一堆的枸树簇拥着夹在两座山谷中间,路边溪水清流,潺潺有声,耕牛在山坡上吃草,小鸡在阡陌之间悠闲觅食……一切都是如此安静,就像陶渊明时代的世外桃源。
朱刘河村做枸树皮麻纸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当地人介绍,该村造纸历史至少有1000多年,现在有几十户人家在做,而且大部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和中年人。记者看到这里灌木丛生,枸树随处可见,成为造纸用之不尽的原料,滔滔西汉水和村前四季不枯而冬不结冰的一条小溪又为枸树皮的浸泡、发酵、漂洗、打浆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直以来,朱刘河村的村民祖祖辈辈一直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按照原始、复杂、完整的流程制造着纯天然的手工枸树皮麻纸。这套工艺大致可分为备料、原料加工、挑拣、蒸穰、碾穰、刀切、手搓,砸穰、淘穰、打捞、麻钱记数、榨水、上墙,撕下扎捆、刀切剪齐等几十道工序,有所谓“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的谚语,和《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如出一辙。
称为麻纸仅仅是从古至今的一种流传叫法,并不是因为造这种纸的原料是麻,这里造纸的原料取材于枸树皮。枸树为多年生落叶乔木,古名楮,又名谷浆树,树皮自古以来就是造纸的上好原料,分布于中国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
村民把收集回来的树皮进行初步筛选,浸泡,同时加上生石灰泡制约一天(石灰可起到腐蚀、易蒸的作用),然后放进大锅里蒸,通过高温使其进一步软化。蒸枸树皮的锅是用一个口径二尺多深的铁锅,锅里要放8担水,里面放上处理好的枸树皮后用泥土将顶抹裹成伞形围圈。然后蒸8个小时左右才能熟了,再闷上2天让树皮熟透。经过这道工序后生料就变成了熟料,此时,树皮中的纤维才被充分软化,达到做纸浆的要求,但还不能直接用于造纸,必须把它拿到有活水的地方洗掉石灰和其它杂质,过程中要用脚不断的踩踏,使其更加疏松,柔软。
洗净后,还要在水中继续浸泡3天,待纤维彻底软化后放到石碓上砸成穰,再用穰刀切碎,在一个大木杵的踏翻下把穰压成松散状。之后放入一个石槽中,用碗口粗的圆木尽量捣碎,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
最终成型的麻纸是从一个深1.5米的大池子里“捞”出来的。装满纸浆的池子上有一块长方形木架子,上面摆好竹帘,用两根小木棍将小竹帘卡住,这便是抄纸的主要工具——模型。在这里,每家造纸作坊的墙壁上都供奉着造纸祖师爷的牌位,纸匠要先虔诚的顶礼膜拜,然后才能开始抄纸。纸匠双手握住木架两端,先将竹帘的一端稍微倾斜插入纸浆槽中,挑起来后,再将另一端完全缓缓地沉入,大约5、6秒钟后迅速将竹帘捞上来,一张纸就在竹帘上“飘”出来了。将竹帘反扣轻轻一揭,一张原始的纸就造好了,这样一层接一层的纸垒在一起,并不粘连。纸匠用两个古铜币翻来覆去的记着纸张的数量,外人根本无法看懂,让人觉得神秘而又不可思议。
“捞”出来的大迭湿纸,要用木板和大石块持续压十个小时以上挤干水分,接下来,便是揭湿纸,一张一张地往墙壁上晒湿纸。等纸张完全干燥,然后裁剪、打捆就可以作为成品纸张出售了。
据了解,这种纯手工制造出来的枸树皮麻纸,拥有耐久性好、寿命长、不发脆、强度大、无污染、吸水性好等优点,在艺术领域有着大量的市场。
千百年过去了,在距甘肃省西和县城60多公里的西高山乡朱刘河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传统工艺,他们按最原始的工艺流程在生产着这种古纸。这个与工业文明毫不着边的传统工艺给我们保留住了一个古老的文化信息,更是把一个未曾流逝的文明传递给了世界。
该村西南两面被西汉水紧紧环绕,西北方是高耸云端的仇池山,700多户人的这个小村庄被一堆一堆的枸树簇拥着夹在两座山谷中间,路边溪水清流,潺潺有声,耕牛在山坡上吃草,小鸡在阡陌之间悠闲觅食……一切都是如此安静,就像陶渊明时代的世外桃源。
朱刘河村做枸树皮麻纸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当地人介绍,该村造纸历史至少有1000多年,现在有几十户人家在做,而且大部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和中年人。记者看到这里灌木丛生,枸树随处可见,成为造纸用之不尽的原料,滔滔西汉水和村前四季不枯而冬不结冰的一条小溪又为枸树皮的浸泡、发酵、漂洗、打浆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直以来,朱刘河村的村民祖祖辈辈一直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按照原始、复杂、完整的流程制造着纯天然的手工枸树皮麻纸。这套工艺大致可分为备料、原料加工、挑拣、蒸穰、碾穰、刀切、手搓,砸穰、淘穰、打捞、麻钱记数、榨水、上墙,撕下扎捆、刀切剪齐等几十道工序,有所谓“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的谚语,和《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如出一辙。
称为麻纸仅仅是从古至今的一种流传叫法,并不是因为造这种纸的原料是麻,这里造纸的原料取材于枸树皮。枸树为多年生落叶乔木,古名楮,又名谷浆树,树皮自古以来就是造纸的上好原料,分布于中国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地区。
村民把收集回来的树皮进行初步筛选,浸泡,同时加上生石灰泡制约一天(石灰可起到腐蚀、易蒸的作用),然后放进大锅里蒸,通过高温使其进一步软化。蒸枸树皮的锅是用一个口径二尺多深的铁锅,锅里要放8担水,里面放上处理好的枸树皮后用泥土将顶抹裹成伞形围圈。然后蒸8个小时左右才能熟了,再闷上2天让树皮熟透。经过这道工序后生料就变成了熟料,此时,树皮中的纤维才被充分软化,达到做纸浆的要求,但还不能直接用于造纸,必须把它拿到有活水的地方洗掉石灰和其它杂质,过程中要用脚不断的踩踏,使其更加疏松,柔软。
洗净后,还要在水中继续浸泡3天,待纤维彻底软化后放到石碓上砸成穰,再用穰刀切碎,在一个大木杵的踏翻下把穰压成松散状。之后放入一个石槽中,用碗口粗的圆木尽量捣碎,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
最终成型的麻纸是从一个深1.5米的大池子里“捞”出来的。装满纸浆的池子上有一块长方形木架子,上面摆好竹帘,用两根小木棍将小竹帘卡住,这便是抄纸的主要工具——模型。在这里,每家造纸作坊的墙壁上都供奉着造纸祖师爷的牌位,纸匠要先虔诚的顶礼膜拜,然后才能开始抄纸。纸匠双手握住木架两端,先将竹帘的一端稍微倾斜插入纸浆槽中,挑起来后,再将另一端完全缓缓地沉入,大约5、6秒钟后迅速将竹帘捞上来,一张纸就在竹帘上“飘”出来了。将竹帘反扣轻轻一揭,一张原始的纸就造好了,这样一层接一层的纸垒在一起,并不粘连。纸匠用两个古铜币翻来覆去的记着纸张的数量,外人根本无法看懂,让人觉得神秘而又不可思议。
“捞”出来的大迭湿纸,要用木板和大石块持续压十个小时以上挤干水分,接下来,便是揭湿纸,一张一张地往墙壁上晒湿纸。等纸张完全干燥,然后裁剪、打捆就可以作为成品纸张出售了。
据了解,这种纯手工制造出来的枸树皮麻纸,拥有耐久性好、寿命长、不发脆、强度大、无污染、吸水性好等优点,在艺术领域有着大量的市场。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