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行“报刊退出机制”的几点思考
2009-03-20 00:00:00.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责编:覃丽妮
[编者按:虽然我国过去已有报刊退出的实践,但从制度上明确报刊退出机制,并就此做出一整套制度性安排,试图建立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以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报刊退出机制,毕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中华印刷包装网】今年上半年,新闻出版总署就报刊市场退出机制问题,在辽宁、河北两地进行试点。虽然我国过去已有报刊退出的实践,但从制度上明确报刊退出机制,并就此做出一整套制度性安排,试图建立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以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报刊退出机制,毕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建立并实行报刊退出机制,有利于实现报刊出版市场有进有退,盘活报刊出版存量资源,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有利于动态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科学建立报刊退出机制
1.报刊退出市场要做到法治化。市场经济的真谛是法治经济,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退出市场要依法进行,而不是凭长官意志,靠拍脑袋和个人好恶决策。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编制《报纸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将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对正在出版的各类报纸内容导向、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人才素质等方面作出评估。制订这个体系极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它的指导,将很难对一个报纸是否退出市场作出有质有量的界定。在制订这个体系时,一定要体现科学性,操作性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令被确定退出的报刊心服口服。只有报刊退出市场做到了依法进行,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常态化,而不是一时应景之作。
2.报刊退出机制要和其他政策措施相匹配。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加大了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力度,提出了一整套战略性思考和决策,各种改革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报刊退出机制正是这一整套战略性思考和决策的重要一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若要顺利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就要考虑到各项政策措施相匹配,要避免报刊退出机制和其他政策措施之间由于考虑不周而产生矛盾,而使报刊退出机制工作无所适从。
3.实行报刊退出机制要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在目前情况下,单纯采取行政手段或市场手段来推进报刊从市场退出工作都是不可取的。自然,采取行政手段责令停办,这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痛快、最直接的办法。但是,这样做,就会给人以势压人、没有法律依据的感觉,通常会加大处理问题的难度。此其一。其二是,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很成熟的情况下,完全采取市场手段来实行报刊退出机制也是不可能的。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结合起来,同时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作用,以此推进报刊退出市场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手段的长处,避免两种手段的短处。
实行报刊退出机制的难点和路径选择
1.实行报刊退出机制的两大难点。实行报刊退出机制有着诸多困难,但其中有两点最为困难:
其一是如何妥善安置好员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员工一旦下岗,生活将难以为继。如果对他们安置不好,不但对这些员工不负责任、有悖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极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造成社会不和谐。
其二是如何妥善处置债权债务。可以说,报刊到了不得不退出市场的境地,其资产状况之差可想而知。报刊退出市场之际,往往是混乱之时。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债权容易灭失,而那些债主却纷纷登门逼债。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报刊退出市场有可能变成一句空话。
2.实行报刊退出机制的两大路径选择。
根据上述难点,我认为,在报刊退出市场的路径选择上,不可能完全采取一种模式,而要因势利导,采取不同的方式予以解决。这里重点提出以下两种模式:
“重组退出”模式。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对拟退出市场的报刊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其特点是,原报刊由具有实力优势的报业或出版集团接手之后,必须根据报刊自身和市场情况进行根本性整顿改革,确立以市场为基本导向的办报思路;必须引进和充实对市场有感觉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予以重用;必须在拓宽市场上狠下工夫,使报刊面向市场、面向读者、面向基层,真正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必须改变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实行竞争机制。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不大、震动小,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报刊退出市场的路径选择上,应尽量采用这种方式。
“关闭退出”模式。这种方式来得痛快,也是消化不良出版资源的有效途径。但是,同时,采取这种模式退出,前面所提到的两大难点,即如何安置好员工和处置好债权债务,就立刻摆在了领导者的面前,需要立即作出有效的决策。在具体操作上如果出现失误,哪怕是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采取这种方式要格外慎重。
报刊退出市场的实际操作
1.加强对报刊退出市场的领导。报刊退出市场是一项政策性极强、涉及众多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对此不可掉以轻心。为了加强对报刊退出市场的领导,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吸纳报刊领导层、财务人员和法律人员参加,对报刊退出市场工作进行全程领导。首先,一定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总体实施计划和方案,这是报刊退出市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关系到这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其次,对报刊退出市场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领导小组专门会议,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和切实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依靠报刊的原领导和骨干。在企业报刊退出市场过程中,要特别依靠那些责任心强、在群众中享有一定威信的领导及骨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利用他们的经验、威信,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抓住了报刊的领导和骨干,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3.保持报刊退出市场稳定进行。根据某些出版社改制和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经验教训可以推断,在报刊退出市场过程中,会有少数员工采取对立或对抗的行为方式,反应强烈,说一些过头话,做一些过头事。这种言行虽为数甚少,但由于他们是媒体人的特殊身份,若处理不当,极易酿成重大事故,引发群体性事件,成为不安定因素。对此类现象领导层要格外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互相推诿扯皮,要勇于挺身而出,主动化解矛盾。
4.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资产重组的过程往往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发期。个别领导人利用这一过程中的监管疏漏,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胆大妄为,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采取各种手段侵吞国有资产。因此,在推进报刊退出市场工作时,一定要切实把好资产审计评估关;一定要认真处理债权债务,把好资产处置关;堵住制度上的漏洞,保护好国有资产的安全,也保护干部不犯错误。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阅读:
加强报刊管理五大关键词
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
辽宁:报刊退出机制6月底将建立
云南将严惩整改不力报刊出版单位
【中华印刷包装网】今年上半年,新闻出版总署就报刊市场退出机制问题,在辽宁、河北两地进行试点。虽然我国过去已有报刊退出的实践,但从制度上明确报刊退出机制,并就此做出一整套制度性安排,试图建立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以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报刊退出机制,毕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建立并实行报刊退出机制,有利于实现报刊出版市场有进有退,盘活报刊出版存量资源,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有利于动态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科学建立报刊退出机制
1.报刊退出市场要做到法治化。市场经济的真谛是法治经济,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退出市场要依法进行,而不是凭长官意志,靠拍脑袋和个人好恶决策。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编制《报纸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将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对正在出版的各类报纸内容导向、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人才素质等方面作出评估。制订这个体系极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它的指导,将很难对一个报纸是否退出市场作出有质有量的界定。在制订这个体系时,一定要体现科学性,操作性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令被确定退出的报刊心服口服。只有报刊退出市场做到了依法进行,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常态化,而不是一时应景之作。
2.报刊退出机制要和其他政策措施相匹配。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加大了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力度,提出了一整套战略性思考和决策,各种改革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报刊退出机制正是这一整套战略性思考和决策的重要一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若要顺利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就要考虑到各项政策措施相匹配,要避免报刊退出机制和其他政策措施之间由于考虑不周而产生矛盾,而使报刊退出机制工作无所适从。
3.实行报刊退出机制要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在目前情况下,单纯采取行政手段或市场手段来推进报刊从市场退出工作都是不可取的。自然,采取行政手段责令停办,这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痛快、最直接的办法。但是,这样做,就会给人以势压人、没有法律依据的感觉,通常会加大处理问题的难度。此其一。其二是,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很成熟的情况下,完全采取市场手段来实行报刊退出机制也是不可能的。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结合起来,同时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作用,以此推进报刊退出市场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手段的长处,避免两种手段的短处。
实行报刊退出机制的难点和路径选择
1.实行报刊退出机制的两大难点。实行报刊退出机制有着诸多困难,但其中有两点最为困难:
其一是如何妥善安置好员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员工一旦下岗,生活将难以为继。如果对他们安置不好,不但对这些员工不负责任、有悖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极易造成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造成社会不和谐。
其二是如何妥善处置债权债务。可以说,报刊到了不得不退出市场的境地,其资产状况之差可想而知。报刊退出市场之际,往往是混乱之时。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债权容易灭失,而那些债主却纷纷登门逼债。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报刊退出市场有可能变成一句空话。
2.实行报刊退出机制的两大路径选择。
根据上述难点,我认为,在报刊退出市场的路径选择上,不可能完全采取一种模式,而要因势利导,采取不同的方式予以解决。这里重点提出以下两种模式:
“重组退出”模式。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对拟退出市场的报刊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其特点是,原报刊由具有实力优势的报业或出版集团接手之后,必须根据报刊自身和市场情况进行根本性整顿改革,确立以市场为基本导向的办报思路;必须引进和充实对市场有感觉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予以重用;必须在拓宽市场上狠下工夫,使报刊面向市场、面向读者、面向基层,真正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必须改变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实行竞争机制。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政府和社会的压力不大、震动小,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报刊退出市场的路径选择上,应尽量采用这种方式。
“关闭退出”模式。这种方式来得痛快,也是消化不良出版资源的有效途径。但是,同时,采取这种模式退出,前面所提到的两大难点,即如何安置好员工和处置好债权债务,就立刻摆在了领导者的面前,需要立即作出有效的决策。在具体操作上如果出现失误,哪怕是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采取这种方式要格外慎重。
报刊退出市场的实际操作
1.加强对报刊退出市场的领导。报刊退出市场是一项政策性极强、涉及众多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对此不可掉以轻心。为了加强对报刊退出市场的领导,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吸纳报刊领导层、财务人员和法律人员参加,对报刊退出市场工作进行全程领导。首先,一定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总体实施计划和方案,这是报刊退出市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关系到这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其次,对报刊退出市场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领导小组专门会议,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和切实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依靠报刊的原领导和骨干。在企业报刊退出市场过程中,要特别依靠那些责任心强、在群众中享有一定威信的领导及骨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利用他们的经验、威信,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抓住了报刊的领导和骨干,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3.保持报刊退出市场稳定进行。根据某些出版社改制和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经验教训可以推断,在报刊退出市场过程中,会有少数员工采取对立或对抗的行为方式,反应强烈,说一些过头话,做一些过头事。这种言行虽为数甚少,但由于他们是媒体人的特殊身份,若处理不当,极易酿成重大事故,引发群体性事件,成为不安定因素。对此类现象领导层要格外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互相推诿扯皮,要勇于挺身而出,主动化解矛盾。
4.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资产重组的过程往往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发期。个别领导人利用这一过程中的监管疏漏,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胆大妄为,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采取各种手段侵吞国有资产。因此,在推进报刊退出市场工作时,一定要切实把好资产审计评估关;一定要认真处理债权债务,把好资产处置关;堵住制度上的漏洞,保护好国有资产的安全,也保护干部不犯错误。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阅读:
加强报刊管理五大关键词
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
辽宁:报刊退出机制6月底将建立
云南将严惩整改不力报刊出版单位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