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大报的命运 从纸质印刷到数字化出版
2009-04-13 00:00:00.0 来源:中国站长站 作者:MichaelHirschorn 责编:覃丽妮
如果对于传统新闻机构以及高品质的新闻报道传统即将寿终正寝,你听不到太多嚎哭,看不到太多捶胸顿足的场面,那是因为大多数公众已经被训练得习惯性地低估新闻记者和新闻报道的价值。互联网鼓励快速、懒惰的新闻消费,事实上,更彻底消灭了不同新闻品牌之间的意义重大的区别。今天在Google上搜索到的有关中国的新闻有可能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来源,当新闻来源被广泛延伸到可以分享的程度,新闻就能出现在世界各地,《洛杉矶时报》的文章可能出现在《华盛顿邮报》上,反之亦然。
上个世纪70年代,当《纽约》杂志出现并首次威胁到时报传统上控制的落魄上层中产阶级的据点时,当时的新闻执行主编AbeRosenthal开始执行经营战略,这种战略在全国范围内被无数的报纸复制,却削弱了严肃新闻报道的感知价值。打着“服务公众”的招牌,《纽约时报》开始走向一份更加注重于生活方式的而非新闻价值的报纸,这种转变在短期内似乎是可以盈利的,一时之间,“逃逸”、“品位”“Tmagazine”这些东西帮助保全了报社的驻外机构,实现了大量的企业报道,也成就了许多瞄准5项普利策大奖的优秀记者。但是也逐渐地空洞了品牌的新闻价值,因为一份《纽约时报》已经变成消费完就可随便丢弃的废纸。相对来说这些关乎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的文章读起来更轻松、更有趣,于是苏丹饥民的报道失去了头版头条的位置。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在读完之后能让你回味、让你留恋的新闻故事,没有几个人会因为“周四型格”(ThursdayStyles)这种每周购物解析版面的结束而泪眼婆娑。
后印刷时代的《纽约时报》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必须让网络版的《纽约时报》有利可图,经过重新改的网站可以报道综合来源的消息,有可能是时报直接获得的原始新闻来源,也可以是外界机构在获得时报授权后,以诚实态度获得的新闻。这让《纽约时报》得以利用它“来自曼哈顿西区上层”的世界品牌对全球进行细致报道,却不用向全球每个角落派遣记者,也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考虑排版字符大小。一种乐观的结局是,幸免裁员的记者们,现在其实是记者兼博客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他们的灵活头脑,也利用其他人的智慧,加工来自自己和别人的报道,呈现给读者的是更综合、更贴切的关于世界的看法,这种新闻报道是传统媒体囿于种种限制无法做到的。《纽约时报》的读者们也能获得更多的、更广泛的世界资讯,内容和范围都是一般的印刷出版物远远无法达到的。
《纽约客》杂志的编辑大卫・瑞尼克(DavidRemnick)指出,去年11月孟买发生恐怖袭击的初期,当时的博客记录和当地报道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让人吃惊。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经历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的新奥尔良。2006黎巴嫩冲突发生的时候,人们可能从各种渠道了解进展和真相,而所有信息来源都很热心、可靠,因为《国土报》(以色列报纸)替代了《纽约时报》。就像社区内医院综合各方面意见决定购买昂贵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那样,新闻机构们会发现网络允许,或者说强制其专心于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发展专业,同时帮助各地各种刊物的记者发现新受众。
这样的话,nytimes.com会成为一个更大型的、更优质的、更没有党派观念的theHuffingtonPost.这家网站在某些更聪明、更有钱的竞争者出现之前,会是未来新闻业的蓝本:有健康的消息聚合渠道、有大量的撰稿人、有持续提供的原始报道。这些因素的结合使得HuffP有能力去挖掘新闻,能在一个得到广泛交流的区域聚拢信息,可以使用最小的成本给读者提供最多的新闻。HuffPo尚未拥有,至少目前尚未拥有的,是一群能专业进行新闻收集、能进行深度调查报告、有高水平报道能力的撰稿人。但是后印刷时代的《纽约时报》揣有一本这样的花名册。
毫无疑问短期之内,新闻界会有一轮残酷竞争。如果《纽约时报》的员工有80%被迫离开,其中很多人不可能在别的新闻机构找到类似工作。但是从长远看来,新闻业不再背负着重担,被迫去整合一个综合性新闻产品,让其符合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品位需要,此时的新闻业将迎来新时代,有机会证明为什么真正的新闻举足轻重,同时好新闻是值得花钱购买的。最优秀的记者会生存下来,最后茁壮成长。有些人会被扩张中的HuffPo挖走,(HuffPo在印刷版竞争对手遇到麻烦时已经吸走了大量优秀记者),也有一些记者被必然出现的模仿这种商业模式的竞争者,甚至像TalkingPointsMemo这样的小型新闻公司争抢。最后还有一些会作为独立记者而获得成功。如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Friedman)、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和安德鲁・罗斯・索金(AndrewRossSorkin,DealBookbusinessblog的编辑,现在已经是《纽约时报》的摇钱树了。这样的人物在公开市场上是千金难买。对他们这类人来说,成为“个人品牌”的这种鼓舞人心的经验会让人兴奋,可能比作为团体一员赚取分成来说更赚钱。
最后,《纽约时报》的死亡―――或者说它的印刷版的死亡―――难免让人伤感,也是对美国新闻业界的一次重大打击。但是这是一场灾难么?从长远来看未必。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阅读:
财政部: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美国《太阳报》提交破产申请
俄《红星报》受大裁军影响面临停刊或转型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