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东:传统印刷企业的市场、竞争与协作(上)
2009-04-13 10:17:53.0 来源:中华印刷包装网 责编:严影
【中华印刷包装网】关于市场
面对微利时代,传统印刷企业要寻求出路,关键在市场。那么即将跨入“十一五”的中国印刷业所面临的市场有哪些特点?对企业的经营可能带来一些什么影响呢?
1.印刷企业兼具一般经营性企业与文化企业的双重特性,面对的市场有其特殊性。
特殊性之一是近十年来中国印刷工业异乎寻常地高速发展,也很快步入微利时代,这应了孟子在《尽心·上》篇中的一句话:“其进锐者,其退速”。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在其制定的《2020年前中国印刷产业发展战略纲要(征求意见稿)》中称:中国的“印刷业以年均15%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全国印刷生产总值2002年比1985年翻了五番,已占我国GDP2%左右”。近十年来,大印刷观深入人心,印刷业与印机业相互往来密切,共推印刷业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对高速多色胶印机、八色商用轮转机等高精度的印刷设备引进力度加大,仅2004年引进费用就达140亿元人民币。外资及港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步伐加快,新加坡时信集团、新加坡国家印刷出版集团、香港中商公司、美国当纳利公司等积极地在国内并购设厂。随着港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海外印刷业务的比重日渐增多。涉足印刷的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星罗棋布,有的已具相当实力,令人刮目。所有这一切都昭示着印刷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异乎寻常的高速发展,推动着这个行业很快地步入微利时代,竞争愈益激烈,工价愈益下跌,设备利用率渐起下降,投资回报日益减少,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
特殊性之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定了与舆论宣传相关联的印刷企业面临着不少与发达国家有别的政策限制。比如,中国的书刊印刷企业在具备工商营业执照外还必须同步持有书刊准印证;尽管事实上存在由外方负责经营的书刊印刷企业,但国家规定不许可外方控股;承接的海外图书,付印前必须经过国家相关机构的审核批准;“总量控制、停一办一”的现行办刊方针,决定着期刊品种数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这些政策有助于国家对舆论导向的掌控,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印刷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国家为吸引外资、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制定的相关政策,决定了同样是印刷企业,由于所有制属性不同,企业缴纳的税金会有不同,在引进设备时享受的待遇也不同,在名为公正的竞争法则面前,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今年下半年,海关加强了对免税进关印刷设备的监管,被要求补交关税的工厂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恢复元气。
特殊性之三是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企业诚信,其含金量太低,企业经营面临极大的资金风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美国的账款拖欠期平均为7天,中国达到90天;美国的坏账率为0.25%~0.5%,中国企业的坏账率达到5%~10%;美国企业的无效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2%~3%,中国企业要达到14%。究其根源,就是因为商业诚信在国内并没有成为步入市场的基础资本,在现行法律规范下,不讲诚信的对象还没有到难以生存的境地。也正因为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公开、公平、公正成了前台的遮羞布,人脉关系在中国这个特定环境中依然发挥着不可预料的威力和作用,影响着企业的运行,这也是市场经济未进入成熟期的表现。
特殊性之四是市场透明度不够,不利于企业理性运作。在注重数据的经营者看来,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才可信,准确的数据才可以让人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决定投资方向。但现实恰恰缺乏相应数据,不少决策凭直觉,亏了本只能自认倒霉。印刷市场上已经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不能不说与缺乏清晰的统计数据有关。
2.印刷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将受到4个因素的牵制。
第一,作为加工服务型的印刷业,缺乏自主的产品制造,工厂的生产受市场需求变化的牵制。随着市场运作节奏的加速,忙闲不匀的局面越发加剧。设备的阶段性闲置牵制着产能的充分发挥,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作为地域性极强的印刷业,生产受运输成本的牵制。原辅材料供应地的远近、产品交货地的多寡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随着油价的上升,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也正因为如此,南厂纷纷北迁,就近组织生产成了近段时间的一股潮流。
第三,新型传媒方式的出现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印刷受到传媒技术发展的牵制。比尔•盖茨预测:在发达国家,2020年ebook出版将与传统图书并驾齐驱,2030年ebook将超过传统图书。这不是危言耸听,伴随着手提电脑的进一步小型化,蓝牙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印刷在报纸、图书、采购目录等环节上的作用将大大降低,人们生活中所需的信息会有很大比重被网络取代。
第四,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印刷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带来牵制。原本各省市都把印刷划为都市型工业,试图解决劳动力出路问题,现在又纷纷将之归为非绿色工业,认定印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环境的污染。人大代表在呼吁教课书的重复使用,禁止商品做过度包装。国家原本酝酿从2007年起贫困地区学生使用的教材由政府埋单,日前听说财政收入宽余的苏州地区已设想带头启动,循环使用部分课本,不甘于人后的上海也极有可能积极跟上。这些对印刷业的增长不也是一种限制吗?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