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拓为印的“锡浇版” ——用货币史知识解决印刷史难题
2009-04-17 00:00:00.0 来源:金融时报 责编:覃丽妮
[编者按:张秀民著、韩琦增订的《中国印刷史》介绍了一种“锡浇版”,认为是清乾隆年间发明的用锡浇铸的印版。]
【中华印刷包装网】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并在长期使用中不断改进、创新,例如制版的材料,除主要使用木版外,还尝试过金属、陶瓷等。学者们也乐于寻找各种与古代印刷有关的史料,使中国印刷史的内容丰富多彩。
张秀民著、韩琦增订的《中国印刷史》介绍了一种“锡浇版”,认为是清乾隆年间发明的用锡浇铸的印版。书中说,明初已有人用锡版来印造伪钞,遭到极刑。清乾隆五十二年歙县程敦为印《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始用枣木摹刻,校诸原字,终有差池。后以汉人铸印翻砂之法,取本瓦为范,熔锡成之。”秦汉瓦当多有阳文,少或一字,多至二十字,普通为“长生无极”,“长生未央”,“长乐未央”,“延年益寿”等四字吉利语。程氏舍枣木刻,而用熔化的锡镴浇铸翻印,可称别开生面的印刷。
《秦汉瓦当文字》一书流传到现在还有不少,也曾出现在拍卖会上。如果真像《中国印刷史》作者说的那样,此书是“用熔化的锡镴浇铸翻印”的,确实值得大书一笔。因为用非木质印版印刷的古书流传下来的,实属凤毛麟角。但观察此书实物,我们发现事情有些复杂,还不能直接把《秦汉瓦当文字》归类为锡版印刷品,或认定乾隆间有人使用锡版印书。
这本书每页著录一枚瓦当图像,配以文字说明。一翻开书,就能发现其印刷的确有些特别:文字部分与常见的木质雕版印本无异,图像部分则形态不同,首先纸张有捶打形成的褶皱,其次墨迹上有明显的布纹,这是拓印器物所用扑子留下的痕迹——显然,瓦当图像属于拓本,而非印本。仔细观察,还能发现瓦当图像的边缘有时压住版框,说明书页是分两次印刷的:先雕版刷印版框和文字,再拓印瓦当。《秦汉瓦当文字》应是雕版印刷和拓印结合的印刷品。
其实,程敦在书中对瓦当的印刷方式已做了说明。除上文引述的文字之外,他还说:“敦以诸君聚之不易,无所记载久恐散亡,爰刺取其文之不同近、文同而字异者,都为一卷,每文之下,著所从获。但拓本有真有仿,真本已不可得,则取仿本足成之,亦著明焉。”这里,他说明瓦当图像为“拓本”,有据真瓦拓的,也有据仿制瓦拓的。那么,“取本瓦为范,熔锡成之”是在做什么呢?程敦此书印量很大,古瓦当易损坏,尤其经不住反复捶打,为了大批量地把图像拓印到书上,程敦先用枣木复制瓦当,但图文失真,不成功,于是他又用“翻砂”之法,以原瓦当为模,铸造锡瓦当,再就锡瓦当拓印,成功地将瓦当图像复现到纸上。
实物和文献都说明《秦汉瓦当文字》中的瓦当图像是拓本,不是“锡浇版”印本。人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假设此书已无实物传世,仅凭“以汉人铸印翻砂之法,取本瓦为范,熔锡成之”这条文献记载,能否推断出当时存在“锡浇版”呢?我们说,也不能。
翻砂铸造,据今人研究大致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汉代尚无此法。程敦说“汉人铸印翻砂之法”,有所误解。但清代铸造铜印也使用翻砂法,所以程敦从中得到借鉴。清王基《梅庵杂志》说:“铸印法有二,一曰翻砂,一曰拨蜡。翻砂以木为印,覆于沙中作范,如铸钱法。”翻砂是中国人在铸钱活动中发明的,并一直应用于铸钱。翻砂铸造的特点,是以已有物品为模,压制成砂型,然后浇铸金属溶液,得到一个与原型相同的复制品。如翻砂铸造的海量子钱,都与母钱版式相同。程敦“取本瓦为范”翻砂复制出的锡瓦当,必然与“本瓦”形状一致,只不过质地为锡而已。此时锡瓦当上的文字是正字。凸版印刷版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用“反字”版刷印出正向文字。锡瓦当本身正字,无法通过刷印在纸上印出正字,不属于印刷史所说的“版”。《中国印刷史》称其为“锡浇版”,应属失察。
捶拓碑帖古已有之,但拓印钱币、瓦当之类小件金石物品始于何时尚不清楚。从钱币学史看,明万历间所刻《泉志》,钱图都是摹本,并非拓本。乾隆十五年编纂《钦定钱录》,标榜“是编所录,皆以内府储藏,得于目睹者为据”,“穷形尽相,摹绘逼真”,仍根据实物绘图,未用拓本。然而到乾隆末年,拓印钱图已广为流行。初步推测钱拓兴于乾隆中后期。拓印瓦当文字估计不会早于拓印钱文,这也是时代风气决定的。从这方面说,程敦翻砂熔锡复制瓦当,并结合雕版与拓印,用多种技术印成《秦汉瓦当文字》,实在也是别开生面。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中华印刷包装网】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并在长期使用中不断改进、创新,例如制版的材料,除主要使用木版外,还尝试过金属、陶瓷等。学者们也乐于寻找各种与古代印刷有关的史料,使中国印刷史的内容丰富多彩。
张秀民著、韩琦增订的《中国印刷史》介绍了一种“锡浇版”,认为是清乾隆年间发明的用锡浇铸的印版。书中说,明初已有人用锡版来印造伪钞,遭到极刑。清乾隆五十二年歙县程敦为印《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始用枣木摹刻,校诸原字,终有差池。后以汉人铸印翻砂之法,取本瓦为范,熔锡成之。”秦汉瓦当多有阳文,少或一字,多至二十字,普通为“长生无极”,“长生未央”,“长乐未央”,“延年益寿”等四字吉利语。程氏舍枣木刻,而用熔化的锡镴浇铸翻印,可称别开生面的印刷。
《秦汉瓦当文字》一书流传到现在还有不少,也曾出现在拍卖会上。如果真像《中国印刷史》作者说的那样,此书是“用熔化的锡镴浇铸翻印”的,确实值得大书一笔。因为用非木质印版印刷的古书流传下来的,实属凤毛麟角。但观察此书实物,我们发现事情有些复杂,还不能直接把《秦汉瓦当文字》归类为锡版印刷品,或认定乾隆间有人使用锡版印书。
这本书每页著录一枚瓦当图像,配以文字说明。一翻开书,就能发现其印刷的确有些特别:文字部分与常见的木质雕版印本无异,图像部分则形态不同,首先纸张有捶打形成的褶皱,其次墨迹上有明显的布纹,这是拓印器物所用扑子留下的痕迹——显然,瓦当图像属于拓本,而非印本。仔细观察,还能发现瓦当图像的边缘有时压住版框,说明书页是分两次印刷的:先雕版刷印版框和文字,再拓印瓦当。《秦汉瓦当文字》应是雕版印刷和拓印结合的印刷品。
其实,程敦在书中对瓦当的印刷方式已做了说明。除上文引述的文字之外,他还说:“敦以诸君聚之不易,无所记载久恐散亡,爰刺取其文之不同近、文同而字异者,都为一卷,每文之下,著所从获。但拓本有真有仿,真本已不可得,则取仿本足成之,亦著明焉。”这里,他说明瓦当图像为“拓本”,有据真瓦拓的,也有据仿制瓦拓的。那么,“取本瓦为范,熔锡成之”是在做什么呢?程敦此书印量很大,古瓦当易损坏,尤其经不住反复捶打,为了大批量地把图像拓印到书上,程敦先用枣木复制瓦当,但图文失真,不成功,于是他又用“翻砂”之法,以原瓦当为模,铸造锡瓦当,再就锡瓦当拓印,成功地将瓦当图像复现到纸上。
实物和文献都说明《秦汉瓦当文字》中的瓦当图像是拓本,不是“锡浇版”印本。人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假设此书已无实物传世,仅凭“以汉人铸印翻砂之法,取本瓦为范,熔锡成之”这条文献记载,能否推断出当时存在“锡浇版”呢?我们说,也不能。
翻砂铸造,据今人研究大致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汉代尚无此法。程敦说“汉人铸印翻砂之法”,有所误解。但清代铸造铜印也使用翻砂法,所以程敦从中得到借鉴。清王基《梅庵杂志》说:“铸印法有二,一曰翻砂,一曰拨蜡。翻砂以木为印,覆于沙中作范,如铸钱法。”翻砂是中国人在铸钱活动中发明的,并一直应用于铸钱。翻砂铸造的特点,是以已有物品为模,压制成砂型,然后浇铸金属溶液,得到一个与原型相同的复制品。如翻砂铸造的海量子钱,都与母钱版式相同。程敦“取本瓦为范”翻砂复制出的锡瓦当,必然与“本瓦”形状一致,只不过质地为锡而已。此时锡瓦当上的文字是正字。凸版印刷版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用“反字”版刷印出正向文字。锡瓦当本身正字,无法通过刷印在纸上印出正字,不属于印刷史所说的“版”。《中国印刷史》称其为“锡浇版”,应属失察。
捶拓碑帖古已有之,但拓印钱币、瓦当之类小件金石物品始于何时尚不清楚。从钱币学史看,明万历间所刻《泉志》,钱图都是摹本,并非拓本。乾隆十五年编纂《钦定钱录》,标榜“是编所录,皆以内府储藏,得于目睹者为据”,“穷形尽相,摹绘逼真”,仍根据实物绘图,未用拓本。然而到乾隆末年,拓印钱图已广为流行。初步推测钱拓兴于乾隆中后期。拓印瓦当文字估计不会早于拓印钱文,这也是时代风气决定的。从这方面说,程敦翻砂熔锡复制瓦当,并结合雕版与拓印,用多种技术印成《秦汉瓦当文字》,实在也是别开生面。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