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出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2009-05-26 16:51:21.0 来源:www.printmarket.com 责编:刘华杰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中国报纸的出版印刷,随着国家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迈入新世纪之前的十几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印刷技术革命,极大的保证和支持了报纸出版事业的发展,全国报业技术水平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逐步跨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我要印】一、印刷技术改造前的漫长路程
新中国成立后,自1949年至1988年的近40年,全国报纸的出版印刷技术,一直采用铅排铅印工艺。70年代以前,中国报纸出版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是反反复复的。1950年全国的报纸,包括当时的一些私营报纸只有300多种,1958年私营报纸没有了,报纸种类达到了1776种。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到1976年只剩下236种。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也只有382种。当时各报都是每天一张报,在排版、印刷方面都没有感到有什么压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触动了百业待兴的各行各业,报纸宣传事业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吹鼓手,首当其冲。以前停刊的许多报纸陆续复刊,新创的报纸不断涌现,到1985年全国报纸发展到944种,较1980年增长了1.4倍,平均每年递增20%。再加上大量图书、期刊的出版,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印刷品也在发展,出现了排版难,出书难的问题。改革铅作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改变印刷技术的落后面貌,1982年国家经委成立了以原国家计委副主任范慕韩为组长的全国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机械部、电子部、轻工部、文化部、国家出版局、教育部及中央宣传部、新华社等各有关部委的主管部长均参加了此项工作。协调小组对印刷机、计算机、照排机、造纸、油墨、版材、胶片等涉及印刷行业的科研、生产,从规划、技术到资金,都进行了全面部署。从“六五”、“七五”一直延续到“九五”,年年都有具体的安排,对振兴全国的印刷业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1985年,中央宣传部结合国家对振兴印刷工业的总体安排,为优先发展报纸出版印刷的技术改造,成立了为推动报纸印刷技术改造的报纸规划组,并经中央批准为报纸重点改造单位增拨了相应的资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根据此一精神,对各省报的技术改造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
1974年8月,为解决汉字出版物实现现代化问题,由有关部委设立的“748”工程,对全国印刷技术改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748”工程攻关小组,从1974年至1980年用了近6年时间,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试验,确定中国的汉字排版,不能走国外经过第一代手动照排、第二代光机电式照排、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的老路,直接开发研制自己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由于汉字字体多,字数多,信息量大,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发明了采用两位标记点阵信息高倍率压缩和还原的技术,解决了汉字排版的关键问题。1981年研制出中国华光I型汉字编辑排版激光排版系统的样机。在此基础上,1982~1984年在新华社经过近三年时间的研制开发,研制出计算机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的华光II型机,实现了可以用计算机出版书、刊及小报的工作,并于1985年4月通过了国家鉴定。
1987年12月1日,在经济日报社召开会议,华光III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从此宣告了中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二、中国报业的技术革命
华光III型系统以前的产品开发,由北大与潍坊共同合作进行,潍坊计算机公司销售。1988年初,北京大学成立了自己的新技术公司,开始生产照排系统,其产品是双方共同研制的成果,华光IV型系统。
1988年3月,为了加强报纸行业的协调和管理,中国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即现在的中国报业协会成立。同年6月,协会下属的技术进步委员会成立,全国主要报社约一百人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和潍坊计算机公司总工程师向阳,都在会上作了关于报纸排版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报告。这次会议等于是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具体推广激光照排系统,取代铅作业,对报纸印刷系统进行技术革命的动员会。
1988年至1990年的头三年,北大、潍坊一方面抓紧生产、销售,一方面开展宣传,安排培训。报协技术进步委员会每年开会交流推动,各报之间相互学习,三年时间中央各报和60%的省市报及少数地方报都上了照排系统。至1993年,从中央到地市,全国报纸出版全面普及了激光照排系统,全行业淘汰了铅作业。在用计算机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其普及面之广,速度之快,是其他行业所少见的。报业完成的这次技术革命,为日后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报业于1985开始的技术攻关,当时主要是着眼于印刷环节的报纸排字组版,至1988年技术成熟之后,计算机应用一步步扩展到了各有关业务方面。
(一)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各报社都有一个庞大的资料室,储存了大量的纸载体的报纸、书籍和有关资料,特别是自己的报纸,报社的历史越长,旧报纸的积存越多,不仅占用许多房间面积,还要防潮、防虫、防火,而且查找笨重、不便。出现计算机排版后,数据的可存储性,每天排完及出版以后的报纸要占用计算机容量,这些数据是可以随时调阅和再版的,建立数据库的任务提上了日程。有些大报先行,不再储存大量的报纸,而且将以前的报纸连同其他资料,也加工成数据存入数据库,极大的缩小了资料室的面积和工作量,逐步与所有计算机联网,谁都可以及时查找,不必再象借图书一样去查找资料。报社数据库发展到1995年左右,开始出光盘,近几年发展到上internet网,建立自己的网站,打开了自己的大门,不仅在国内与各报社、各界沟通,而且架起了与国际沟通的桥梁。
(二)图像处理实现了数据化。为了解决印刷和整版数据的传输及储存,从1989年开始对图片和广告采用计算机扫描技术,由开始采用低分辨率、小幅面的黑白扫描仪,逐步发展为采用高精度大幅面的扫描仪。1993年前后,为了适应彩报的出版,原来有电子分色机的印刷厂,采用高端联网实现数据化,多数原来没有电分机的,都直接上了桌面彩色处理系统即DTP,支持了彩报的发展。
(三)发展了报纸版面数据的远程传输。中国由于地域辽阔,为了使全国各地及时见到报纸,自50年代开展外地代印任务。《人民日报》于1953年在重庆、沈阳设立第一批航空版代印点(即运送供浇铸铅版用的纸型),以后发展到20个点。中央其他各报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代印点。70年代以前,凡是较远的地区能通航的都改用飞机传送,较近的地区采用火车运送。1969年11月《人民日报》在成都建立了第一个无线电传真代印点,之后,其他各报也相继采用。实现了计算机排版后,1990年8月《经济日报》第一次实现了北京至广州的卫星传版,至上海的电话传版也同时开通。到1992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先后建立起自己的卫星传输系统,中央各报在外地的代印点,一些省报在省内的代印点,由1980年的不足100个,发展到2000年的300个以上,全部实现了卫星、光缆和电话的远程传输。
(四)编辑开始放下纸和笔。报纸出版采用计算机是自印刷厂的排字和拼版工艺开始的。至1993年在全国范围实现了排版工艺的革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出版时效和能力,但编辑部的工作仍然采用在纸上写稿、改稿,在版样纸上算字数、划版样。从1992年开始,有些技术力量较强、先完成了激光照排工艺的报社,与计算机公司开始了编辑部门直接采用计算机作业的试验,开发计算机采访编辑系统。经过两年的开发、实践,至1994年基本上完成了此系统可以应用的硬件及各种软件。此系统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记者和编辑全部用计算机写稿、改稿;群众来稿及特约的稿件等工作程序,全部在计算机网络上流动;要将原本体现在纸上的编辑、主任编辑直到主管总编的删、改、决定,全部体现在计算机上,并保留每层工作的痕迹,限定工作权限,保证编辑工作的安全。该系统与数据库联网,可以直接查阅或选取有关资料调入见报稿内。该系统包括了各版的分工、转版以及与广告的配合等等。经过几年的开发普及,至2000年,全国各主要报纸已经普遍采用,明显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因各报的机构设置、权限规定有所不同,在系统开发配置中也考虑了这些不同个性的要求。现在有的报社已做到了编辑直接组版,直至照排输出胶片。编辑记者放下纸和笔,操作计算机,称之为中国报业出版的第二次革命。
(五)开始用数字化改革制版工艺。为了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印刷质量,1998年5月,广东羊城晚报在国内首家采用电脑直接制版即CTP技术,1999年10月,北京日报也引进了这一技术。2000年先后又有湖北日报,上海文汇报、新民晚报、浙江日报等采用了直接制版。此一技术明显地缩短了出版时间,如晚报在中午12点开印,最后的版面11点半截稿即可。彩色报纸不同色版的套准,由于采用电脑控制,一改人工拼版很难精确的状况,套印误差由±0.015mm提高到±0.005mm。此项技术,正逐步向全国推广。
(六)印刷机工艺数控的发展。80年代到90年代各报进口的胶印轮转机,大部分都配置了输送报纸的龙骨和计数的堆积机。1995年人民日报建立了自己研制的国内第一条计算机控制的卷筒纸送纸输送线,之后,上海、北京、杭州、沈阳等城市的一些报社相继安装了此系统。1998年广州日报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较为全面现代化的报纸印刷厂,除进口自动上纸输送线外,将发报系统的计数、打包、输出、装车全部实现了自动化。1999年浙江日报与邮局配合,也实现了可从印刷到发报的自动化操作系统。
三、报纸出版及印刷量的发展
1980年全国报纸出版全部通过邮局发行,当时的报纸种类只有382种,全年总印量为163亿对开张。1988年报纸种类为922种,较1980年增长143.6%;总印量为233亿对开张,较1980年增长42.9%。1998年底报纸种类为2053种,较1988年增长122.7%;总印量为540亿对开张,较1988年增长131.8%。1999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种类为2038种,较上年略有下降,但出版彩报的种类,已经由1995年的不足30种,达到了500种。报纸总印张完成636.68亿对开张,较上年增长17.9%。2000年的总印量为720亿对开张,约为1980年的4.5倍,与印刷能力的增长基本适应。1997~1999年三年间,每年增长幅度都在17%以上。
四、今后展望
进入新世纪是中国经济继续稳健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即将加入WTO,各方面要同国际接轨,将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向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近几年网络的发展是媒体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不会影响中国报纸作为主要媒体的发展。
预计今后10年,中国的报纸将继续扩版,彩报也将继续增加,今后五年报纸的总印量预计将比2000年翻一番,可能达到1400~1500亿对开张。
报纸的印刷技术,从印前、印刷到印后,均将进一步向高新技术、高速度发展,文字及图像的处理及传输将进一步加快,直接制版、无轴印刷机及自动分发系统将逐步普及,中国报业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从印前到印后的数字一体化将会在部分发展较快的报社实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印】一、印刷技术改造前的漫长路程
新中国成立后,自1949年至1988年的近40年,全国报纸的出版印刷技术,一直采用铅排铅印工艺。70年代以前,中国报纸出版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是反反复复的。1950年全国的报纸,包括当时的一些私营报纸只有300多种,1958年私营报纸没有了,报纸种类达到了1776种。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到1976年只剩下236种。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也只有382种。当时各报都是每天一张报,在排版、印刷方面都没有感到有什么压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触动了百业待兴的各行各业,报纸宣传事业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吹鼓手,首当其冲。以前停刊的许多报纸陆续复刊,新创的报纸不断涌现,到1985年全国报纸发展到944种,较1980年增长了1.4倍,平均每年递增20%。再加上大量图书、期刊的出版,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印刷品也在发展,出现了排版难,出书难的问题。改革铅作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改变印刷技术的落后面貌,1982年国家经委成立了以原国家计委副主任范慕韩为组长的全国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机械部、电子部、轻工部、文化部、国家出版局、教育部及中央宣传部、新华社等各有关部委的主管部长均参加了此项工作。协调小组对印刷机、计算机、照排机、造纸、油墨、版材、胶片等涉及印刷行业的科研、生产,从规划、技术到资金,都进行了全面部署。从“六五”、“七五”一直延续到“九五”,年年都有具体的安排,对振兴全国的印刷业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1985年,中央宣传部结合国家对振兴印刷工业的总体安排,为优先发展报纸出版印刷的技术改造,成立了为推动报纸印刷技术改造的报纸规划组,并经中央批准为报纸重点改造单位增拨了相应的资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根据此一精神,对各省报的技术改造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
1974年8月,为解决汉字出版物实现现代化问题,由有关部委设立的“748”工程,对全国印刷技术改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748”工程攻关小组,从1974年至1980年用了近6年时间,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试验,确定中国的汉字排版,不能走国外经过第一代手动照排、第二代光机电式照排、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的老路,直接开发研制自己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机。由于汉字字体多,字数多,信息量大,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发明了采用两位标记点阵信息高倍率压缩和还原的技术,解决了汉字排版的关键问题。1981年研制出中国华光I型汉字编辑排版激光排版系统的样机。在此基础上,1982~1984年在新华社经过近三年时间的研制开发,研制出计算机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的华光II型机,实现了可以用计算机出版书、刊及小报的工作,并于1985年4月通过了国家鉴定。
1987年12月1日,在经济日报社召开会议,华光III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从此宣告了中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二、中国报业的技术革命
华光III型系统以前的产品开发,由北大与潍坊共同合作进行,潍坊计算机公司销售。1988年初,北京大学成立了自己的新技术公司,开始生产照排系统,其产品是双方共同研制的成果,华光IV型系统。
1988年3月,为了加强报纸行业的协调和管理,中国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即现在的中国报业协会成立。同年6月,协会下属的技术进步委员会成立,全国主要报社约一百人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和潍坊计算机公司总工程师向阳,都在会上作了关于报纸排版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报告。这次会议等于是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具体推广激光照排系统,取代铅作业,对报纸印刷系统进行技术革命的动员会。
1988年至1990年的头三年,北大、潍坊一方面抓紧生产、销售,一方面开展宣传,安排培训。报协技术进步委员会每年开会交流推动,各报之间相互学习,三年时间中央各报和60%的省市报及少数地方报都上了照排系统。至1993年,从中央到地市,全国报纸出版全面普及了激光照排系统,全行业淘汰了铅作业。在用计算机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其普及面之广,速度之快,是其他行业所少见的。报业完成的这次技术革命,为日后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报业于1985开始的技术攻关,当时主要是着眼于印刷环节的报纸排字组版,至1988年技术成熟之后,计算机应用一步步扩展到了各有关业务方面。
(一)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各报社都有一个庞大的资料室,储存了大量的纸载体的报纸、书籍和有关资料,特别是自己的报纸,报社的历史越长,旧报纸的积存越多,不仅占用许多房间面积,还要防潮、防虫、防火,而且查找笨重、不便。出现计算机排版后,数据的可存储性,每天排完及出版以后的报纸要占用计算机容量,这些数据是可以随时调阅和再版的,建立数据库的任务提上了日程。有些大报先行,不再储存大量的报纸,而且将以前的报纸连同其他资料,也加工成数据存入数据库,极大的缩小了资料室的面积和工作量,逐步与所有计算机联网,谁都可以及时查找,不必再象借图书一样去查找资料。报社数据库发展到1995年左右,开始出光盘,近几年发展到上internet网,建立自己的网站,打开了自己的大门,不仅在国内与各报社、各界沟通,而且架起了与国际沟通的桥梁。
(二)图像处理实现了数据化。为了解决印刷和整版数据的传输及储存,从1989年开始对图片和广告采用计算机扫描技术,由开始采用低分辨率、小幅面的黑白扫描仪,逐步发展为采用高精度大幅面的扫描仪。1993年前后,为了适应彩报的出版,原来有电子分色机的印刷厂,采用高端联网实现数据化,多数原来没有电分机的,都直接上了桌面彩色处理系统即DTP,支持了彩报的发展。
(三)发展了报纸版面数据的远程传输。中国由于地域辽阔,为了使全国各地及时见到报纸,自50年代开展外地代印任务。《人民日报》于1953年在重庆、沈阳设立第一批航空版代印点(即运送供浇铸铅版用的纸型),以后发展到20个点。中央其他各报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代印点。70年代以前,凡是较远的地区能通航的都改用飞机传送,较近的地区采用火车运送。1969年11月《人民日报》在成都建立了第一个无线电传真代印点,之后,其他各报也相继采用。实现了计算机排版后,1990年8月《经济日报》第一次实现了北京至广州的卫星传版,至上海的电话传版也同时开通。到1992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先后建立起自己的卫星传输系统,中央各报在外地的代印点,一些省报在省内的代印点,由1980年的不足100个,发展到2000年的300个以上,全部实现了卫星、光缆和电话的远程传输。
(四)编辑开始放下纸和笔。报纸出版采用计算机是自印刷厂的排字和拼版工艺开始的。至1993年在全国范围实现了排版工艺的革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出版时效和能力,但编辑部的工作仍然采用在纸上写稿、改稿,在版样纸上算字数、划版样。从1992年开始,有些技术力量较强、先完成了激光照排工艺的报社,与计算机公司开始了编辑部门直接采用计算机作业的试验,开发计算机采访编辑系统。经过两年的开发、实践,至1994年基本上完成了此系统可以应用的硬件及各种软件。此系统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记者和编辑全部用计算机写稿、改稿;群众来稿及特约的稿件等工作程序,全部在计算机网络上流动;要将原本体现在纸上的编辑、主任编辑直到主管总编的删、改、决定,全部体现在计算机上,并保留每层工作的痕迹,限定工作权限,保证编辑工作的安全。该系统与数据库联网,可以直接查阅或选取有关资料调入见报稿内。该系统包括了各版的分工、转版以及与广告的配合等等。经过几年的开发普及,至2000年,全国各主要报纸已经普遍采用,明显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因各报的机构设置、权限规定有所不同,在系统开发配置中也考虑了这些不同个性的要求。现在有的报社已做到了编辑直接组版,直至照排输出胶片。编辑记者放下纸和笔,操作计算机,称之为中国报业出版的第二次革命。
(五)开始用数字化改革制版工艺。为了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印刷质量,1998年5月,广东羊城晚报在国内首家采用电脑直接制版即CTP技术,1999年10月,北京日报也引进了这一技术。2000年先后又有湖北日报,上海文汇报、新民晚报、浙江日报等采用了直接制版。此一技术明显地缩短了出版时间,如晚报在中午12点开印,最后的版面11点半截稿即可。彩色报纸不同色版的套准,由于采用电脑控制,一改人工拼版很难精确的状况,套印误差由±0.015mm提高到±0.005mm。此项技术,正逐步向全国推广。
(六)印刷机工艺数控的发展。80年代到90年代各报进口的胶印轮转机,大部分都配置了输送报纸的龙骨和计数的堆积机。1995年人民日报建立了自己研制的国内第一条计算机控制的卷筒纸送纸输送线,之后,上海、北京、杭州、沈阳等城市的一些报社相继安装了此系统。1998年广州日报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较为全面现代化的报纸印刷厂,除进口自动上纸输送线外,将发报系统的计数、打包、输出、装车全部实现了自动化。1999年浙江日报与邮局配合,也实现了可从印刷到发报的自动化操作系统。
三、报纸出版及印刷量的发展
1980年全国报纸出版全部通过邮局发行,当时的报纸种类只有382种,全年总印量为163亿对开张。1988年报纸种类为922种,较1980年增长143.6%;总印量为233亿对开张,较1980年增长42.9%。1998年底报纸种类为2053种,较1988年增长122.7%;总印量为540亿对开张,较1988年增长131.8%。1999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种类为2038种,较上年略有下降,但出版彩报的种类,已经由1995年的不足30种,达到了500种。报纸总印张完成636.68亿对开张,较上年增长17.9%。2000年的总印量为720亿对开张,约为1980年的4.5倍,与印刷能力的增长基本适应。1997~1999年三年间,每年增长幅度都在17%以上。
四、今后展望
进入新世纪是中国经济继续稳健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即将加入WTO,各方面要同国际接轨,将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向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近几年网络的发展是媒体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不会影响中国报纸作为主要媒体的发展。
预计今后10年,中国的报纸将继续扩版,彩报也将继续增加,今后五年报纸的总印量预计将比2000年翻一番,可能达到1400~1500亿对开张。
报纸的印刷技术,从印前、印刷到印后,均将进一步向高新技术、高速度发展,文字及图像的处理及传输将进一步加快,直接制版、无轴印刷机及自动分发系统将逐步普及,中国报业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从印前到印后的数字一体化将会在部分发展较快的报社实现。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