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迈出教材按需印刷第一步
2009-08-05 09:15:06.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责编:何溢寰
- 摘要:
- 再过一个月企业,到秋季学期开学时,上海各中小学的信息科技老师就可以用上以数字印刷方式印制的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了。虽然从外观上看,这种教参与以传统印刷方式印制的教参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它们却是上海在教材按需印刷方面首次试验的成果,也是国内首批用数字印刷方式印制的教材。
【我要印】讯:再过一个月企业,到秋季学期开学时,上海各中小学的信息科技老师就可以用上以数字印刷方式印制的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了。虽然从外观上看,这种教参与以传统印刷方式印制的教参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它们却是上海在教材按需印刷方面首次试验的成果,也是国内首批用数字印刷方式印制的教材。记者了解到喷墨印刷,这些教参6月底就已印刷完毕,现已入库到新华书店的书库里。为了解数字印刷在印制教参等方面有哪些优劣,记者近日采访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印刷管理处处长周建平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龚海燕。“这是上海在教材按需印刷上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试验的目的就是要拿到第一手的数据,看看影响按需印刷发展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周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这次试验的目的。
试验旨在获得相关数据
在这次采访中太阳化学,两位被采访对象频频提到“POD”这个词。POD是Printing On Demand的缩写,意思是按需印刷;有时也做Publishing On Demand,亦指按需出版。所谓按需印刷,简单地说,就是在时间、质量、印量、个性化等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色序
在传统印刷中胶印机,一般图书的起印量通常在3000本左右,最少的也要1000本,印刷周期通常在一周左右。而“一本起印、立等可取”的数字印刷,由于其简化了传统印刷繁琐的印前制版程序,从而使得印量较低的图书的印刷成为可能显影,并使印刷周期缩短为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
谈起开展这次试验的初衷,周建平表示,由于数字印刷的交货周期越来越短、起印数量越来越少、印刷成本不断降低、印刷质量不断提高,因此数字印刷在按需出版上的应用条件越来越成熟。但是,目前我国数字印刷在这方面的应用只限于样书、断版书、短版书等极少品种。而在美国数码印刷在中国,2008年其按需印刷的图书品种已超过了传统印刷的图书品种。
周建平认为,中国发展按需印刷确实存在一些瓶颈,如人们对按需印刷的认识需要时间、数码印刷流程不畅、数字印刷人才短缺、数码设备全包服务不大合理等等。但他认为:“从理论上讲,大家都知道这些问题,但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尝试科雷,因此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教委共同牵头,让出版社和印刷企业去尝试,看看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拿到真实的数据。” 模切烫印压痕
龚海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要开展这样一项试验包装容器,主要是希望能对以下问题取得一些实际的数据和感性的认识:数字印刷和传统印刷在质量和价格上有何差异?二者之间的临界点是多少?印刷企业的设备、材料的不同会产生哪些差异?
她说:“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请4家企业报实价、报细价、反复报价,而出版社对此第一严格保密、第二不进行议价、第三不过多干涉。他们报了3次价,报价非常之细,包括设备情况、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
教参成为按需印刷突破点
被列为试验对象的这4本教参分别是《小学信息科技教参》、《初中信息科技教参》、《高中信息科技教参》和《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参》。它们的印数从600册~900册不等测评,最薄的一本5个印张,最厚的一本11个印张。
为什么将教参列为试验对象?周建平表示:“随着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推进,教参的品种越来越多,印量越来越少,印量在1000本以下的教参越来越多供水/润版,这就为教参按需印刷提供了可能。上海市教委也希望教材能同时采用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两种方式。”
龚海燕在采访中也表示:“我们这次以选教参为切入点,是因为教参的印量比较小。之所以没选教材,是因为教材印量太大。一般教材的印量都在几十万本,教材补数少的也有1500本。这样大的印量当然用传统的胶印比较划算。” 平装无线胶订联动线装机量调查
龚海燕告诉记者:“在以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做教参通常有两种形式:纸质教参和电子教参。因为只要印量超过1000本软件,还是采用传统印刷方式比较划算,所以如果需要500本教参,我们就印刷1000本,剩下的500本就放在仓库里。到下一年,如果内容没有什么修改乳品包装,库存的书接着用;如果内容有修改,就不能再用了,这样就会产生浪费。当教参用量很少时,我们就不印制纸质教参,只提供电子版的教参。而今年我们想通过试验看看数字印刷到底怎么样。”
不过胶印机,龚海燕表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4本教参只能算是数字印刷,还不是真正的按需印刷,因为这4本教参的印量都是整数分切,而实际情况不可能是整数,还可能有补数。当然即便有补数,用数字印刷印书也非常快,之前这些教参的印刷时间只用了一天。
再过一个月企业,到秋季学期开学时,上海各中小学的信息科技老师就可以用上以数字印刷方式印制的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了。虽然从外观上看,这种教参与以传统印刷方式印制的教参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它们却是上海在教材按需印刷方面首次试验的成果,也是国内首批用数字印刷方式印制的教材。记者了解到喷墨印刷,这些教参6月底就已印刷完毕,现已入库到新华书店的书库里。为了解数字印刷在印制教参等方面有哪些优劣,记者近日采访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印刷管理处处长周建平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龚海燕。“这是上海在教材按需印刷上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试验的目的就是要拿到第一手的数据,看看影响按需印刷发展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周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这次试验的目的。
试验旨在获得相关数据
在这次采访中太阳化学,两位被采访对象频频提到“POD”这个词。POD是Printing On Demand的缩写,意思是按需印刷;有时也做Publishing On Demand,亦指按需出版。所谓按需印刷,简单地说,就是在时间、质量、印量、个性化等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色序
在传统印刷中胶印机,一般图书的起印量通常在3000本左右,最少的也要1000本,印刷周期通常在一周左右。而“一本起印、立等可取”的数字印刷,由于其简化了传统印刷繁琐的印前制版程序,从而使得印量较低的图书的印刷成为可能显影,并使印刷周期缩短为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
谈起开展这次试验的初衷,周建平表示,由于数字印刷的交货周期越来越短、起印数量越来越少、印刷成本不断降低、印刷质量不断提高,因此数字印刷在按需出版上的应用条件越来越成熟。但是,目前我国数字印刷在这方面的应用只限于样书、断版书、短版书等极少品种。而在美国数码印刷在中国,2008年其按需印刷的图书品种已超过了传统印刷的图书品种。
周建平认为,中国发展按需印刷确实存在一些瓶颈,如人们对按需印刷的认识需要时间、数码印刷流程不畅、数字印刷人才短缺、数码设备全包服务不大合理等等。但他认为:“从理论上讲,大家都知道这些问题,但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尝试科雷,因此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教委共同牵头,让出版社和印刷企业去尝试,看看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拿到真实的数据。” 模切烫印压痕
龚海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要开展这样一项试验包装容器,主要是希望能对以下问题取得一些实际的数据和感性的认识:数字印刷和传统印刷在质量和价格上有何差异?二者之间的临界点是多少?印刷企业的设备、材料的不同会产生哪些差异?
她说:“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请4家企业报实价、报细价、反复报价,而出版社对此第一严格保密、第二不进行议价、第三不过多干涉。他们报了3次价,报价非常之细,包括设备情况、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
教参成为按需印刷突破点
被列为试验对象的这4本教参分别是《小学信息科技教参》、《初中信息科技教参》、《高中信息科技教参》和《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参》。它们的印数从600册~900册不等测评,最薄的一本5个印张,最厚的一本11个印张。
为什么将教参列为试验对象?周建平表示:“随着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推进,教参的品种越来越多,印量越来越少,印量在1000本以下的教参越来越多供水/润版,这就为教参按需印刷提供了可能。上海市教委也希望教材能同时采用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两种方式。”
龚海燕在采访中也表示:“我们这次以选教参为切入点,是因为教参的印量比较小。之所以没选教材,是因为教材印量太大。一般教材的印量都在几十万本,教材补数少的也有1500本。这样大的印量当然用传统的胶印比较划算。” 平装无线胶订联动线装机量调查
龚海燕告诉记者:“在以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做教参通常有两种形式:纸质教参和电子教参。因为只要印量超过1000本软件,还是采用传统印刷方式比较划算,所以如果需要500本教参,我们就印刷1000本,剩下的500本就放在仓库里。到下一年,如果内容没有什么修改乳品包装,库存的书接着用;如果内容有修改,就不能再用了,这样就会产生浪费。当教参用量很少时,我们就不印制纸质教参,只提供电子版的教参。而今年我们想通过试验看看数字印刷到底怎么样。”
不过胶印机,龚海燕表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4本教参只能算是数字印刷,还不是真正的按需印刷,因为这4本教参的印量都是整数分切,而实际情况不可能是整数,还可能有补数。当然即便有补数,用数字印刷印书也非常快,之前这些教参的印刷时间只用了一天。
【更多精彩关注】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