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轩:按需印刷 正常商业形态还是过渡阶段?
2009-09-05 09:21:19.0 来源:科印网 责编:刘文越
【我要印】讯:三个问题
1.按需印刷究竟是出版业的革命《中国印刷业年度报告》,还是印刷业的创新?
即是满足出版业转型需求而来,还是仅仅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调整.
反之,它对出版业究竟是革命性,还是技术性的。
2.按需求印刷,究竟是稳定商业形态,还仅仅是短暂的过渡?
按需印刷因数字技术而诞生,但是数字技术快速发展,阅读进入数字阅读时代,是否按需印刷尚未开始就可能结束了。
3.按需印刷,究竟是出版行为,还是销售行为。
原有方式是出版者进行选题、组稿、编校、设计,制作成格式文本,批量印刷成书,提供给书店。按需求印刷则可能是印销一体化。
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将对按需印刷定位有真正意义的理解。
五大特性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出版产业的特性以及现状有一个了解。
1.竞争垄断性产品
就单一图书而言,因受知识产权保护,是垄断性产品。而就每年20万个品种,可供数百万而言,彼此是充分竞争。
2.内容为王和产品为王
与其他标准化产品比,图书是内容为王产品为王。渠道和市场作用后发。
3.新品拉动型
图书很少有重复购买现象,因此其市场需求是依靠新品来拉动。因为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永远是新的。因此新品年年攀升是出版业常态。
4.消费偏好和需求无法确定
人们对于知识、思想的消费偏好始终是无法确定的,也是图书行业魅力所在,需要不断试错。因此大量出版成为常态。
5.消费的随机性和偶发性
图书非生活必需品,消费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库存和备货。
两大矛盾
由以上的出版产业的特性,而导致出版行业的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从这个产业长期存在了,一直未能解决。
1.内容手工业化,印刷批量化
在印刷术出现以前,图书是典型的手工业。印刷术革命将生产领域批量化。但是在上游的出版环节,从选题、组稿、编校和设计,依然是个性、一对一的手工制作方式。
没有一个产业,有如此多丰富的产品类型,而且每一个产品都与其他产品不同。
由于无法了解消费者的阅读偏好,个性产品无法对应个性需求,只能采取批量化生产方式,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库存。在许多产业,库存是可控,但在图书行业,库存是必须的。
2.印刷的批量化,销售的不确定性
每一本图书都有一个独特的市场,有独特的消费人群,没有一个行业类似图书行业,消费如此分散。
现有的图书销售制度的形成,都与图书产业特性决定的,与其他产业有很大的不同。批量印刷,但是消费需求不确定。如果让经销商买断存货,必然会影响其引进新品的积极性,因此采取经销包退制。原来采取月结制逐渐过渡到销结制,也是为了缓解零售商的经营压力,让更多的新品来上市。但是新品上市对原有产品形成挤压,缩短了图书产品生命周期。
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一矛盾越来越深。
三大现状
现阶段,产业内部的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家普遍表示担忧,分析原因,我认为部分是因为产业特性决定的,部分是由于管理体系决定的。
1.新品不断增加
新品不断攀升,是由图书产业的特性决定的,全世界都如此。所谓出控制品种规模,多出精品不过是一个伪命题。但是现在似乎到一个新品种的临界点上了。
2.库存量不断增加
新闻出版署刚刚颁布的2008年的数据,图书库存大幅度增加。这也是必然结果。是与新品增加同步的。部分是由产业特性决定的,部分有出版社盲目造货产生。
3.单品销售量不断下降
除了新品种增多的影响外,更多的是受阅读多元化的影响。
其结果是出版企业的赢利空间不断下降。一个悖论是:不能不出新品,新品种多了,库存增加,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