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大事记:1953年
2009-09-24 09:07:42.0 来源:中国网 责编:乐轩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8月25日,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两者的同时并举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扩大,即国营企业的新建、扩建;另一方面,是把个体小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一五”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53年到1957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它是在苏联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国制定和实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它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5个五年计划中最成功的一个中长期计划。 “一五”计划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
“一五”计划的制定着手较早,但耗时较长。该计划从1951年就开始试编,但直到1955年7月30日,全国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才审议并通过了“一五”计划。此时,“一五”计划已经执行过半。
根据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到1957年底基本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不足和问题在于一是在制定中该计划形成较晚,变化较大。二是在施行中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并且出现过全局性的冒进,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遗留了许多问题。
统购统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2年末,在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1953年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中国的全面展开,农产品难以满足国家迅速推进工业化的问题立即凸显出来。一方面,工业和基本建设增长过快,必然带动城市人口和工资总额的较快增长,从而导致城市粮食消费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工业的快速增长,也要求农业中的工业原料作物种植面积也相应扩大。但由于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短时期内其产量难以大幅度增加。同时,农民的惜售心理和粮贩的市场投机行为人为的加剧了粮食的紧张局面。由于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商品,如果任粮食市场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发展下去,就会出现某些地区供销严重脱节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局面,并有可能带动物价全面上涨,中共政府经过反复思考和权衡,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最终确定并实施了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政策。
统购统销在当时农产品不能大幅度增加供给的情况下,作为当时解决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紧张的经济措施,效果是很明显的,既保证了社会安定,又保证了快速工业化需要的高积累。从短期来看,利大于弊。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第一次采取行政手段来控制过去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的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农村,并通过农业合作化巩固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不仅从根本上挖掉了商品经济和市场发育的基础,也极大地限制了农业和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1953年8月25日,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两者的同时并举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扩大,即国营企业的新建、扩建;另一方面,是把个体小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一五”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53年到1957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它是在苏联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国制定和实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它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5个五年计划中最成功的一个中长期计划。 “一五”计划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
“一五”计划的制定着手较早,但耗时较长。该计划从1951年就开始试编,但直到1955年7月30日,全国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才审议并通过了“一五”计划。此时,“一五”计划已经执行过半。
根据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到1957年底基本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不足和问题在于一是在制定中该计划形成较晚,变化较大。二是在施行中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并且出现过全局性的冒进,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遗留了许多问题。
统购统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2年末,在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1953年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中国的全面展开,农产品难以满足国家迅速推进工业化的问题立即凸显出来。一方面,工业和基本建设增长过快,必然带动城市人口和工资总额的较快增长,从而导致城市粮食消费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工业的快速增长,也要求农业中的工业原料作物种植面积也相应扩大。但由于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短时期内其产量难以大幅度增加。同时,农民的惜售心理和粮贩的市场投机行为人为的加剧了粮食的紧张局面。由于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商品,如果任粮食市场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发展下去,就会出现某些地区供销严重脱节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局面,并有可能带动物价全面上涨,中共政府经过反复思考和权衡,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最终确定并实施了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政策。
统购统销在当时农产品不能大幅度增加供给的情况下,作为当时解决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紧张的经济措施,效果是很明显的,既保证了社会安定,又保证了快速工业化需要的高积累。从短期来看,利大于弊。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第一次采取行政手段来控制过去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的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农村,并通过农业合作化巩固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不仅从根本上挖掉了商品经济和市场发育的基础,也极大地限制了农业和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