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催生“皖军现象”
2009-11-05 14:02:40.0 来源:人民网 责编:涂运
- 摘要:
- 随着改革的深入,安徽出版集团行业影响力、品牌辐射力显著增强,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出版单位崛起为涉猎出版主业、文化创意传媒、国际文化贸易、文化商业物产、文化主题旅游及酒店、非银行金融业务及参股银行的大型文化企业,从一家地区型企业迅速发展为致力于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发展大文化、大传媒、大产业的“出版皖军”。2005年,安徽出版集团年销售收入8亿元,利润0.6亿元。2008年,这两组数字分别达到40.4亿元和2.5亿元,是2005年的4倍多。
“新话语体系”折射规律法则
新型文化业态带来亮点与活力
“净资产收益率”、“保税仓库”、“业态创新”、“投资回报率”、“流动性过剩”、“国际热钱”、“净利率”、“上证指数”、“深证指数”、“资产负债率”……五六年前,这些经济范畴内的专业术语,第一次出现在安徽的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与会者的反应更多是诧异、陌生。而今天,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人人耳熟能详、使用娴熟的“专业术语”。
“广电产业发展需要两大动力,一个是改革,一个是科技。”张苏洲说:“去年安徽电视台投资1亿多元改造全台数字化设备,现在是国家广电总局指定的全国数字化实验基地。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会给旧的话语体系带来‘地震’。”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倪志敏认为:“不仅在文化企业,在安徽整个宣传战线,已经形成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话语体系’。”
为了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安徽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把按照文化产业规律办事放在首要位置,强调文化产业不是单纯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产业,它具有两个效益并重、极其专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基于这个前提,安徽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方面率先实现突破——组建发行、出版两大集团,并创立了包括“双效业绩”考核、财务报告等在内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体系。
“新话语体系”的背后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体制机制的变化。
这些天,位于芜湖市赭山西路44号的芜湖市艺术剧院清歌婉转,丝竹悠扬,翻天覆地的改制让这里重新焕发了生机。
“剧院成为市场主体,生存压力变为竞争动力。多演多得、优演优酬、不演不得。”这是芜湖市文化委员会主任宋建华的真切感受。2006年,芜湖市整合市属4家剧团资源,成立国有独资的芜湖市艺术剧院公司。“事转企”带来的是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论资排辈被打破,演员只要有“真玩意儿”,就能被破格任用,一大批年轻演员脱颖而出。
更为可喜的是,艺术创作的参照系由获奖变为市场,剧院开始真正把艺术作品当作产品来打造。指挥专业出身的剧院董事长张承宪对此深有感触:改制前,4家文艺团体已没有一家能够独立演出,4个团加起来全年演出不超过30场。改制后,演出场次节节攀升。2008年创下全年演出186场的历史纪录,收入攀升到231万元,名列安徽省专业文艺团体第四名,年演出场次和职工收入分别比改革前增加4倍和2倍。
过去,艺术生产不仅效率不高,而且往往是叫好不叫座,节目往往是下了“领奖台”直接进“仓库”。安徽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借鉴建设工程实施办法运作艺术生产,从立项、实施到项目管理、考核,既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效率,又直接促进了叫好与叫座的统一。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安徽建立起鼓励和规范民间艺术团体发展的新体制,现在,3000多个民间团体活跃在农村舞台,一年的演出场次超过了30万场。
“新话语体系”的背后是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也是文化眼光的变化。
10月2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在芜湖落下帷幕。此次交易会签约项目93个、资金总额92亿元,其中动漫产业类和文化创意产业类项目分别为64个、29个,资金总额分别为54.5亿元和37.5亿元。安徽省内项目42个,总投资交易额60.7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额的66%。浪漫的江淮大地,再次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海内外文化产业和资本探讨合作的文化舞台。
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一个充满童真童趣、吸引孩子也吸引成人的“幻想世界”。惊险的高空飞车,玩的就是心跳;刺激的古堡探险,挑战游客神经……游艺与卡通,在这里酿造欢乐,也带来滚滚的财富。
“作为第四代主题公园,方特世界开园两年,游客超过36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4.5亿元,仅次于黄山,超过九华山。”方特欢乐世界营销策划总监胡光华说,“方特的文化旅游攻略不仅激活了区域经济,凸现了集聚效应,还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质,彰显了城市魅力,增强了融入集聚的双向辐射功能,带动了安徽、芜湖文化产业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了芜湖晋升为长三角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实力。”这颗在安徽冉冉升起的文化品牌新星已开始闪耀境外,其项目整体输出到沙特、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
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通过手机观看缤纷炫目的动漫资讯。2008年7月28日,由安徽出版集团与中国移动安徽分公司合作开发的安徽省第一份手机动漫杂志《移动漫》正式开通。在推出后的短短3个月里,《移动漫》用户就突破了10万,目前用户已突破50万,其创办“在线教育”网络,累计用户超290万。
2008年11月8日,合肥动漫产学研平台建设正式启动,该平台以动漫、网络游戏、多媒体文化产业为支撑,着力打造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全功能的动漫网游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外包及制作基地和产品创意与软件开发基地。
在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安徽省部分地市和一些文化企业集团正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拓宽产业领域,实现转型升级,开辟全新的产业领域。“安徽新型业态产业起点高,产业链完整,潜力巨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对安徽的新型业态文化产业给予高度评价。
抢抓机遇,敢为人先
“安徽现象”其实就是“一把手工程”
2010年10月,占地276亩的安徽新广播电视大厦即将竣工。“建筑楼高226.5米,跨度800米。建成后将成为合肥市标志性的现代化建筑之一。3600平方米的多功能演播厅有150多个吊挂,景深48米,加长后达六七十米,台口38米,连小汽车都可以直接开到舞台上,将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演播室。”张苏洲站在安徽新广播电视大厦的模型前为记者们详细介绍着,一大串复杂的建筑数据他张口就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重大工程的建设正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实践表明,省委、省政府,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臧世凯介绍,安徽主动与试点地区同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每年都被列入安徽省委常委会的工作要点,每年都被列入省政府的工作报告。文化产业被列为全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都被置于全省的层面,认真对待,及时解决。可以说,没有安徽省委、省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上的“一把手工程”,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安徽现象”。
推进改革,规划先行。安徽省把文化发展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最近,《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在全省上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时刻,安徽今年8月28日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位居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
推进改革,重在资源组合。文化体制改革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仅靠相关部门和文化企业是难以推进的。如安徽出版集团重组科大创新,涉及许多部门和企业,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决推动,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资源整合,平衡各方利益,破解瓶颈难点。
推进改革,重在保障跟进。在社保、土地、税收、财政扶持等四个方面,安徽的文化事业单位均享有“特殊政策”。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仅2006年至2008年,全省转制单位和新办文化企业减免的各类税收就高达7.05亿元。
“实践表明,改革难,不是难在基层、难在群众,往往是难在上面、难在领导。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作为、敢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从过去‘就文化抓文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并切实采取措施破除发展障碍。”臧世凯说,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各地领导干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既做改革的倡导者、组织者,又当改革的先行者、实践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潮涌动看江淮。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安徽再展新姿,文化春潮必将使江淮更加亮丽。(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