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当代毕昇的划时代巨献
2010-02-12 23:35:04.0 来源:《劳动午报》 责编:严影
- 摘要:
- 王选教授一生淡泊名利,生活俭朴,为了科研不辞辛劳,殚精竭虑,以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王选教授仍然坚持工作,才有了今天印刷业的数字化排版。
【CPP114】讯:只要我们还在读书看报,就不应该忘记王选。
950多年前,一位善于观察的印刷工匠用泥活字代替雕版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他就是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然而在西方,印刷术的鼻祖被认为是发明第一台活字印刷机的德国人古登堡。古登堡的印刷机使得印刷的成本大为降低,印刷品不再是贵族们的专利,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也许你会问,我们早在十四世纪中叶就发明了活字印刷,古登堡直到15世纪中叶才研制出铅活字印刷机,为什么印刷技术在我国没有得以推广?这除了和当时我国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之外,客观上还源于汉字与字母之间的巨大差异。我国汉字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即使活字印刷技术得以推广和普及,捡字和排字的工作量也比几十个字母不同组合而成的文字要庞大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计算机发明一段时间以来,国外很快采用了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而我国的印刷行业却迟迟没能告别“铅与火”时代的主要原因。
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摆在人们面前。成功破解这个难题的,就是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王选。
以国为先勇于跨越
1954年,立志学数学的王选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大二分专业的时候,王选并没有像班里其他优秀的学生那样选择纯数学,而是选择了当时同学们认为很枯燥的计算机。当时用计算机编程需要穿孔、纸带、卡片,王选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考虑到1956年国家在12年远景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他意识到他选择的这个专业将来必然是国家需要的。出于将个人前途跟国家前途、国家重点方向结合起来的考虑,他坚决地跨入了计算机行业。
投身计算机领域的王选,经过导师的指导和努力的学习实践,对计算机领域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兴趣更加浓厚了。
年轻的王选对工作和学习有着超乎常人的专注。一旦做起一个项目来,经常不眠不休,一连工作一天一夜,累得连脱衣服的力气都没有了,坐在床上就能睡着。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严重打乱了生活规律,王选不久就病倒了,经医院检查车,他的白血球低到2000左右,医生也查不出病因。后来王选回忆说,其实那时就是长期不分昼夜工作造成全身免疫系统紊乱。
万不得已,王选只能停止工作,调养身体。一段时间的休养后,他又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和工作。此时,王选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硬件设计跨入到软件领域,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
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王选创造的热情空前高涨,完成了他一生中第一个成功的项目——计算机高级语言编辑系统。
巧妙算法汉字照排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在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审慎的思考之后,1976年,王选决定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王选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用创新的设计,绕过常规方式发展也许会遇到的巨大困难,一旦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在激光照排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汉字字形的处理。当时,这个难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单位都在研究,却始终没能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王选也费了一番功夫。通过半个月的冥思苦想,学数学出身的他最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数学算法。当时有许多人质疑过王选,他们说国内许多权威单位、拥有精密仪器精密机械的单位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北大的一个小小助教,能用一个算法就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面对质疑,王选的夫人也动摇过,王选却对他的算法满怀信心。最终,正是这个算法,扫清了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最大障碍,还成功为王选和他的748团队赢得了政府的支持和经费的保障。
1979年7月27日,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调试完毕。正是这台机器,成功地输出了八开报纸的一张胶片,胶片的字体、字形、花边和图案排布得十分美观,王选和他的团队成员都兴奋不已。1980年,相关的配套软件,包括编辑和校对软件都先后研制成功,排印出了第一本样书。
在实验室里取得成功后,王选和同事们又开始实用性的激光照排机的开发。在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的支持下,华光电子排版系统问世了。正是这一缕“中华之光”,开启了我国印刷业的“光与电”的时代。1985年,新华社第一次采用华光机排出了新闻日刊;1986年,《经济日报》在华光机的支持下,成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屏幕组版、激光照排的中文日报社。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王选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王选:汉字新乐符
王选当选新中国“双百”人物作者
“共和国60年影响中国经济60人” 王选榜上有名
950多年前,一位善于观察的印刷工匠用泥活字代替雕版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他就是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然而在西方,印刷术的鼻祖被认为是发明第一台活字印刷机的德国人古登堡。古登堡的印刷机使得印刷的成本大为降低,印刷品不再是贵族们的专利,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也许你会问,我们早在十四世纪中叶就发明了活字印刷,古登堡直到15世纪中叶才研制出铅活字印刷机,为什么印刷技术在我国没有得以推广?这除了和当时我国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之外,客观上还源于汉字与字母之间的巨大差异。我国汉字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即使活字印刷技术得以推广和普及,捡字和排字的工作量也比几十个字母不同组合而成的文字要庞大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计算机发明一段时间以来,国外很快采用了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而我国的印刷行业却迟迟没能告别“铅与火”时代的主要原因。
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摆在人们面前。成功破解这个难题的,就是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王选。
以国为先勇于跨越
1954年,立志学数学的王选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大二分专业的时候,王选并没有像班里其他优秀的学生那样选择纯数学,而是选择了当时同学们认为很枯燥的计算机。当时用计算机编程需要穿孔、纸带、卡片,王选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考虑到1956年国家在12年远景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他意识到他选择的这个专业将来必然是国家需要的。出于将个人前途跟国家前途、国家重点方向结合起来的考虑,他坚决地跨入了计算机行业。
投身计算机领域的王选,经过导师的指导和努力的学习实践,对计算机领域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兴趣更加浓厚了。
年轻的王选对工作和学习有着超乎常人的专注。一旦做起一个项目来,经常不眠不休,一连工作一天一夜,累得连脱衣服的力气都没有了,坐在床上就能睡着。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严重打乱了生活规律,王选不久就病倒了,经医院检查车,他的白血球低到2000左右,医生也查不出病因。后来王选回忆说,其实那时就是长期不分昼夜工作造成全身免疫系统紊乱。
万不得已,王选只能停止工作,调养身体。一段时间的休养后,他又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和工作。此时,王选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硬件设计跨入到软件领域,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
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王选创造的热情空前高涨,完成了他一生中第一个成功的项目——计算机高级语言编辑系统。
巧妙算法汉字照排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在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审慎的思考之后,1976年,王选决定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王选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用创新的设计,绕过常规方式发展也许会遇到的巨大困难,一旦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在激光照排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汉字字形的处理。当时,这个难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单位都在研究,却始终没能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王选也费了一番功夫。通过半个月的冥思苦想,学数学出身的他最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数学算法。当时有许多人质疑过王选,他们说国内许多权威单位、拥有精密仪器精密机械的单位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北大的一个小小助教,能用一个算法就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面对质疑,王选的夫人也动摇过,王选却对他的算法满怀信心。最终,正是这个算法,扫清了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最大障碍,还成功为王选和他的748团队赢得了政府的支持和经费的保障。
1979年7月27日,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调试完毕。正是这台机器,成功地输出了八开报纸的一张胶片,胶片的字体、字形、花边和图案排布得十分美观,王选和他的团队成员都兴奋不已。1980年,相关的配套软件,包括编辑和校对软件都先后研制成功,排印出了第一本样书。
在实验室里取得成功后,王选和同事们又开始实用性的激光照排机的开发。在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的支持下,华光电子排版系统问世了。正是这一缕“中华之光”,开启了我国印刷业的“光与电”的时代。1985年,新华社第一次采用华光机排出了新闻日刊;1986年,《经济日报》在华光机的支持下,成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屏幕组版、激光照排的中文日报社。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王选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王选:汉字新乐符
王选当选新中国“双百”人物作者
“共和国60年影响中国经济60人” 王选榜上有名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