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艳的历史 《中国彩印二千年》
2010-03-16 11:24:08.0 来源: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东延 责编:Victoria
- 摘要:
- 读《中国彩印二千年》,人们感受到的不光是中国彩色印刷术的进步,更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一件一件的实物——从一段印花布,一本画册,一张邮票,一种纸币中,人们窥见了印刷品的精美,从业者的精神,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中华文化的优美。

在《中国彩印二千年》一书中,彩色印刷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将文字和图像进行复制的技术,更是一条金线,穿着一粒又一粒中国文化史上的明珠。作者独辟蹊径,以“大印刷”的理念,将织物印花技术、雕版印刷等都纳入了印刷范畴,对中国彩色印刷技术的沿革娓娓道来。
读这部书,人们将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印花技术的发明与汉代印花技术”一章,对于喜欢时装的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手绘丝绸,蓝印花布,本都是人们心目中永恒的经典衣料。现在作者告诉我们,蓝印花布是苗族姑娘在偶然间发现的一种工艺,在制作时,“先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画出纹饰,然后放入靛蓝缸内染色,经过多次漂染,无蜡处变成蓝色或青色,涂蜡处则不着色,呈现出白色。最后加温去蜡,经水冲洗,即制成蓝白分明、花纹如绘的蜡染花布”。女人在读到这一段时,各种美丽的蓝白相间的花纹已经弄乱她的芳心,她会生出一个疯狂的念头:“哈哈,我马上去买白布、蜡和一只大缸,立即做出一段天下少有世上无双的蓝色印花布!”用这个印花布做成的衣服款式也立即出现在她那已经被这本书弄得波澜四起的脑海中了。
中国古代的彩色印刷技术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徽州胡正言主持雕版印刷了《十竹斋书画谱》,将赵孟頫、唐寅、沈周、文徵明等人的作品逼真而传神地复制成了画册。作者引用了胡正言同时代的文字记载资料,说明刊刻的作品已达到绘画作品原作的效果。胡正言全程参与了分版、刻版、对版、着色、印刷诸阶段,与工匠“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
在书中,作者不但展示了中国彩印技术的沿革和发展,更是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印刷从业者严谨敬业、精益求精的文化传播精神,让今天的同业不禁要反身自省:在今天高度发展的技术条件下,出印刷精品的前提仍需要这种精益求精的追求。
书中介绍了一种“笺纸版画”。在中国,历代的文人雅士都曾经亲手设计制作过彩色的诗笺或者信笺,或五彩缤纷,或富丽堂皇,或古朴典雅,或秀丽精致。小小的信笺,反映出当时文人的优雅生活,高雅审美。他们将诗文书信用漂亮的书法写在精美的诗笺上,两者结合,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彩色印刷术,让当时文人的生活充满情趣。如今的“无纸化办公”,是最高明的印刷术,可以落笔随意,推敲不出那个最恰当的字,还可以在输入法中寻求帮助。但是没有了看似多余的独家信笺,文人的心灵好像少了一片可以任意游泳的大海,缺少了寄托情趣的空间。
读《中国彩印二千年》,人们感受到的不光是中国彩色印刷术的进步,更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一件一件的实物——从一段印花布,一本画册,一张邮票,一种纸币中,人们窥见了印刷品的精美,从业者的精神,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中华文化的优美。作者精于考证,提出的每一种观点,都有扎实的证据。
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简洁,寥寥数字,就能写出所描绘对象的神貌——复杂的印制过程,可以说得简明透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印刷技术的熟悉。读这样的文字,堪称酣畅淋漓!
李英以弘扬中华印刷文化为己任,将印刷技术凝聚的厚重的历史内涵与印刷业科技振兴内涵传递给国人,传播到全世界。在作者的视野里,中华彩印历史处处珠玑。
本书也的确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彩色印刷技术丰美而明艳的历史!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6000万元彩印包装项目落户江西靖安
彩印厂成“印钞厂”逃亡11年终落网
地大彩印正式更名为北京天成印务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