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循环使用争议不断 出版单位的利润缩水
2010-03-29 00:00:00.0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责编:项丽津
- 摘要:
- “教材循环使用中的暴露出的社会公共问题依旧存在,并未得以解决。”
【CPP114】讯:2006年,国家首次将“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写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2007年年底,教育部、财政部发出文件,要求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部分国家课程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工作。至此,教材循环使用进入了“规定动作”的时代。
然而,对于教材循环政策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争论,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试点各异
政策颁布两年以来,各个地区教材循环的工作进展不尽相同。
在循环的科目上,根据主管单位要求,首次纳入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包括小学的《科学》、《音乐》、《美术》(或 《艺术》)等8门。除了国标的副科教材外,一些省份,如山西、山东的地方教材,地市、校本的《信息技术》等教材也和国标副科教材一样,实行循环使用。
在循环范围上,大多数地区主要是农村地区进行教材的循环,城市则没有实行。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省并未开展循环工作,北京市原本计划在2009年秋季展开的教材循环使用也迟迟未见“行动”。
虽然循环要求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试点,但是由于政策出台时,2008年春季的教材征订工作已经基本到位,因此,大部分省份的教材循环时间是从2008年秋季开始。
教育部规定,为保证循环科目教材的质量,按循环周期三年计算,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这些教科书款的1/3左右,用于循环教科书的补充更新,同时鼓励地方课程免费教材也进入循环范围。地方的教材循环书款,则由省级财政拨款,国家规定在3年的循环使用期内每年的循环率要达到30%,而像东南部发达地区,如江苏省,就加大了循环力度,将循环率降到了30%,周期延长至5年。
利润缩水
教材循环之后,对于原创出版社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集团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对于原创出版社,特别是一些以出版国标副科教材为主的出版社,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减少更加明显,而对于集团层面,教材循环的影响似乎并不致命。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家以出版国标版本的《信息技术》等副科教材为主的出版单位,每年损失的销售码洋达约达1.7亿元。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教材在全国义务阶段的覆盖率为60%,而该社社长常汝吉表示,“教材循环对于原创出版社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常汝吉坦言,在刚刚进行循环之后,1/3的循环率相当于减少了60%左右的供货率,情况并不乐观,经过两年的时间的市场反应,该社的销售码洋只损失了20%左右,大大超出了预期。对于这样的现象,常汝吉分析了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一些发达地区并没有施行教材循环使用,有些地区则是只在农村实行,而像人口大省四川省,因为地震的影响,推迟了教材循环的时间;其次,循环之后,许多家长选择了自己掏钱购买教材,因此,出版单位在租型中的效益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直供的数量仍然在增加。
相对于原创出版社,集团既是租型单位,又是教材的供应单位,对他们的影响究竟如何呢?记者此次采访了江苏、山东、山西、浙江等多家出版集团。据了解,推行教材循环使用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每年的销售额下降约2亿码洋;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出版集团年销售码洋下降了一半左右,相关人士表示,损失的利润不好统计;浙江省减少的销售码洋约8000万;山西、湖南等地也表示有了一定的影响,具体数据并未透露。
教材循环对于各个省、市出版集团的影响并非单一的表现在出版利润上,而是出版、发行、印制、纸张供应等各个环节损失的综合显现。多家出版集团认为,对于出版集团本身,规模上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是损失并不致命。
问题未决
山西出版集团教材中心主任岳欣则认为,相较于出版集团或者原创出版单位的利润缩水,更重要的、也是最急迫的是,教材循环使用中的暴露出的社会公共问题依旧存在,并未得以解决。
“主管单位曾经一度表示,要修订教材的印制标准,我们一直等到了今天,还是没有正式的文件出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许多需要循环的教材用了半年就已经出现了掉页、磨损等问题,根本无法坚持到循环周期的结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清华指出,根据国际惯例,进行循环使用的教材必须用全木浆加厚卡纸印刷,装上骑马钉并改用胶装,封面必须加厚,成本将是现有教材的3~5倍。这样一来,国家投入的经费并没有减少,循环使用的意义——“减轻学生负担”也不存在了。
“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许多地区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样保存循环的教材,更不要说如何正确地消毒了,传染病,也给循环造成了负担。”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一些业内人士所作的关于教材循环使用现状的调查中显示,许多学生反映,循环的教材使用不顺手还得去书店购买新书;还有这样的误区产生,如《科学》、《艺术》、《信息技术》等,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这使得本来就不受重视的副科地位更加尴尬,对普及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材的版本问题则反映在两个年级在教材版本的衔接上。岳欣介绍,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地市级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上。他告诉记者,许多地方教材在两个年级之间是不同的版本,比如去年4年级留下的教材与即将升入4年级的学生用的是两个版本的教材,内容无法衔接,根本无法实现循环。
许多业内人士指出,教材循环使用到底能给国家减少多少资源并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而新课标修订方案公布在即,教材市场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更新换代”,教材全面修订的开始,似乎让教材循环使用的未来更加不明朗。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印刷质量成阻碍教材循环使用原因之一
节约资源 利于环保——教材循环使用应该缓行?
教材循环使用,好事如何办好?
然而,对于教材循环政策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争论,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试点各异
政策颁布两年以来,各个地区教材循环的工作进展不尽相同。
在循环的科目上,根据主管单位要求,首次纳入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包括小学的《科学》、《音乐》、《美术》(或 《艺术》)等8门。除了国标的副科教材外,一些省份,如山西、山东的地方教材,地市、校本的《信息技术》等教材也和国标副科教材一样,实行循环使用。
在循环范围上,大多数地区主要是农村地区进行教材的循环,城市则没有实行。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省并未开展循环工作,北京市原本计划在2009年秋季展开的教材循环使用也迟迟未见“行动”。
虽然循环要求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试点,但是由于政策出台时,2008年春季的教材征订工作已经基本到位,因此,大部分省份的教材循环时间是从2008年秋季开始。
教育部规定,为保证循环科目教材的质量,按循环周期三年计算,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这些教科书款的1/3左右,用于循环教科书的补充更新,同时鼓励地方课程免费教材也进入循环范围。地方的教材循环书款,则由省级财政拨款,国家规定在3年的循环使用期内每年的循环率要达到30%,而像东南部发达地区,如江苏省,就加大了循环力度,将循环率降到了30%,周期延长至5年。
利润缩水
教材循环之后,对于原创出版社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集团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对于原创出版社,特别是一些以出版国标副科教材为主的出版社,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减少更加明显,而对于集团层面,教材循环的影响似乎并不致命。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家以出版国标版本的《信息技术》等副科教材为主的出版单位,每年损失的销售码洋达约达1.7亿元。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教材在全国义务阶段的覆盖率为60%,而该社社长常汝吉表示,“教材循环对于原创出版社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常汝吉坦言,在刚刚进行循环之后,1/3的循环率相当于减少了60%左右的供货率,情况并不乐观,经过两年的时间的市场反应,该社的销售码洋只损失了20%左右,大大超出了预期。对于这样的现象,常汝吉分析了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一些发达地区并没有施行教材循环使用,有些地区则是只在农村实行,而像人口大省四川省,因为地震的影响,推迟了教材循环的时间;其次,循环之后,许多家长选择了自己掏钱购买教材,因此,出版单位在租型中的效益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直供的数量仍然在增加。
相对于原创出版社,集团既是租型单位,又是教材的供应单位,对他们的影响究竟如何呢?记者此次采访了江苏、山东、山西、浙江等多家出版集团。据了解,推行教材循环使用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每年的销售额下降约2亿码洋;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出版集团年销售码洋下降了一半左右,相关人士表示,损失的利润不好统计;浙江省减少的销售码洋约8000万;山西、湖南等地也表示有了一定的影响,具体数据并未透露。
教材循环对于各个省、市出版集团的影响并非单一的表现在出版利润上,而是出版、发行、印制、纸张供应等各个环节损失的综合显现。多家出版集团认为,对于出版集团本身,规模上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是损失并不致命。
问题未决
山西出版集团教材中心主任岳欣则认为,相较于出版集团或者原创出版单位的利润缩水,更重要的、也是最急迫的是,教材循环使用中的暴露出的社会公共问题依旧存在,并未得以解决。
“主管单位曾经一度表示,要修订教材的印制标准,我们一直等到了今天,还是没有正式的文件出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许多需要循环的教材用了半年就已经出现了掉页、磨损等问题,根本无法坚持到循环周期的结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清华指出,根据国际惯例,进行循环使用的教材必须用全木浆加厚卡纸印刷,装上骑马钉并改用胶装,封面必须加厚,成本将是现有教材的3~5倍。这样一来,国家投入的经费并没有减少,循环使用的意义——“减轻学生负担”也不存在了。
“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许多地区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样保存循环的教材,更不要说如何正确地消毒了,传染病,也给循环造成了负担。”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一些业内人士所作的关于教材循环使用现状的调查中显示,许多学生反映,循环的教材使用不顺手还得去书店购买新书;还有这样的误区产生,如《科学》、《艺术》、《信息技术》等,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这使得本来就不受重视的副科地位更加尴尬,对普及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材的版本问题则反映在两个年级在教材版本的衔接上。岳欣介绍,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地市级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上。他告诉记者,许多地方教材在两个年级之间是不同的版本,比如去年4年级留下的教材与即将升入4年级的学生用的是两个版本的教材,内容无法衔接,根本无法实现循环。
许多业内人士指出,教材循环使用到底能给国家减少多少资源并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而新课标修订方案公布在即,教材市场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更新换代”,教材全面修订的开始,似乎让教材循环使用的未来更加不明朗。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印刷质量成阻碍教材循环使用原因之一
节约资源 利于环保——教材循环使用应该缓行?
教材循环使用,好事如何办好?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