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论道:数字化如水?再看数字出版
2010-04-26 09:33:24.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作者:程三国 责编:乐轩
- 摘要:
- 到柔性流动的水思维,要思考如何在水世界存活,琢磨如何做水的生意。就内容产业数字化转型而言,图书是最后的堡垒,应该有后发优势。音乐、媒体等已走在前面,有成功经验,有惨痛教训,都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有许多关键问题是需要密切关注的。这就需要这个行业内有讨论的氛围,在国外,讨论这个行业的人和研究这个行业的人,都是这个圈里面的人,是出版界自己的人在讨论、实验和探索。
【CPP114】讯:如果把纸质图书比作砖头,是不易流动的固体。那么,书的内容一旦数字化之后,就像是变成了水,如果不信,可以从水的特性来看看这种比喻有没有道理。
水容易流走——数字化内容也是如此,一个点击就可以复制、粘贴、传播、盗版。水往低处走—
—在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中往往低端用户和低俗内容居多。水在水中消于无形——在物质世界中,书一本算一本,数字化后就会如水淹没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中。水不值钱——网上有太多免费的数字化内容信息等等。
如果这个比方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传统出版人遭遇数字化困境就不难想象了。再打一个比喻,在汹涌而来的数字化浪潮面前,传统出版人就像站在水边的旱鸭子,茫然无措。上山吗?比如去做那些高端的可作为文化标杆的小众人文书,这些书倒是不惧怕数字化,既有高度又有硬度,不会被数字化浪潮淹没。但是考验的是定力和持久力,太累。下水如何?对不熟悉水性的旱鸭子来说,投身数字化互联网海洋,挑战也太大!那么不动弹行不行?也不行。热媒体(按媒体学者麦克卢汉的理论网络手机等皆为热媒体)生生不息蒸蒸日上,冷媒体日趋衰微命运莫测。
那么,出路和希望在哪里?首先要转变思维,由僵化的固体世界思维转换
到柔性流动的水思维,要思考如何在水世界存活,琢磨如何做水的生意。就内容产业数字化转型而言,图书是最后的堡垒,应该有后发优势。音乐、媒体等已走在前面,有成功经验,有惨痛教训,都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有许多关键问题是需要密切关注的。这就需要这个行业内有讨论的氛围,在国外,讨论这个行业的人和研究这个行业的人,都是这个圈里面的人,是出版界自己的人在讨论、实验和探索。但是在国内,我们看到最热心数字出版的是另外两类人,一类是政府,一类是技术服务商。这让我觉得纳闷。现在有种说法,数字出版750亿,超过了600亿的传统出版业,但这750亿具体又是如何构成的?游戏和网络广告跟我们传统的出版业有关系吗?并不能表明传统出版业已经融入数字出版的时代。技术服务商纷纷进军出版业,当然也是有他们自己的利益诉求。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传统出版产业的600亿转型到数字化之后还能剩下多少?有多少别人会拿走,如何转型才能避免产业价值大量流失?而这恰恰是整个产业未来立足的根基。传统出版人遭遇数字化什么时候才不会无所适从?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从雕版印刷到数字出版阐述阅读本质
陕西数字出版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打造新媒体产业链
恰乘东风,利好市场“催绿”数字出版
水容易流走——数字化内容也是如此,一个点击就可以复制、粘贴、传播、盗版。水往低处走—
—在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中往往低端用户和低俗内容居多。水在水中消于无形——在物质世界中,书一本算一本,数字化后就会如水淹没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中。水不值钱——网上有太多免费的数字化内容信息等等。
如果这个比方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传统出版人遭遇数字化困境就不难想象了。再打一个比喻,在汹涌而来的数字化浪潮面前,传统出版人就像站在水边的旱鸭子,茫然无措。上山吗?比如去做那些高端的可作为文化标杆的小众人文书,这些书倒是不惧怕数字化,既有高度又有硬度,不会被数字化浪潮淹没。但是考验的是定力和持久力,太累。下水如何?对不熟悉水性的旱鸭子来说,投身数字化互联网海洋,挑战也太大!那么不动弹行不行?也不行。热媒体(按媒体学者麦克卢汉的理论网络手机等皆为热媒体)生生不息蒸蒸日上,冷媒体日趋衰微命运莫测。
那么,出路和希望在哪里?首先要转变思维,由僵化的固体世界思维转换
到柔性流动的水思维,要思考如何在水世界存活,琢磨如何做水的生意。就内容产业数字化转型而言,图书是最后的堡垒,应该有后发优势。音乐、媒体等已走在前面,有成功经验,有惨痛教训,都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有许多关键问题是需要密切关注的。这就需要这个行业内有讨论的氛围,在国外,讨论这个行业的人和研究这个行业的人,都是这个圈里面的人,是出版界自己的人在讨论、实验和探索。但是在国内,我们看到最热心数字出版的是另外两类人,一类是政府,一类是技术服务商。这让我觉得纳闷。现在有种说法,数字出版750亿,超过了600亿的传统出版业,但这750亿具体又是如何构成的?游戏和网络广告跟我们传统的出版业有关系吗?并不能表明传统出版业已经融入数字出版的时代。技术服务商纷纷进军出版业,当然也是有他们自己的利益诉求。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传统出版产业的600亿转型到数字化之后还能剩下多少?有多少别人会拿走,如何转型才能避免产业价值大量流失?而这恰恰是整个产业未来立足的根基。传统出版人遭遇数字化什么时候才不会无所适从?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从雕版印刷到数字出版阐述阅读本质
陕西数字出版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打造新媒体产业链
恰乘东风,利好市场“催绿”数字出版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