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将颠覆中国格局
2010-05-10 08:53:47.0 来源:慧聪网 责编:Victoria
- 摘要:
- 从2005年中标至今,新大陆的二维码智能识读机具已占农业部动物溯源市场的70%以上。王晶认为,农业部动物溯源系统需求量为50万台以上,目前仅采购不到10万台,预计未来动物溯源模式还将延伸至所有农业领域。
【CPP114】讯:通过RFID(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技术,加上互联网,将物与物连接起来,实现智能识别和管理,这就是物联网的基本概念。这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却在近期以来成为人们热捧的焦点。仅仅看物联网概念板块的上市公司的股价,就像坐上了直升机,一路狂飙。
但冷静思考一下,物联网的价值,并非当下能够真正被实现的。产业标准、核心技术等等,都需要经过漫长的培育期。
物联网浪潮或许真的将改变这个世界,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物联网”颠覆格局中国准备好了吗?
这段时间,有个突然冒出来的新词将公众搞得晕头转向,它就是“物联网”。记者接触的IT业技术前沿人士,甚至难以讲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讲不清楚的事,对资本市场来说,更有价值。过去两周,中国多家企业如远望谷、厦门信达、新大陆的股价轮番上扬,几乎让人来不及回味其中的投资价值。当然,这两天,它们迅速下挫的效果同样如此。
不过,最大的赢家应该是“物联网”这个词语,倒是让人们印象深刻。
“这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提出,一般理解为,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与物连接起来,实现智能识别和管理。”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发三部高工、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负责人王漫对记者说。
看来不是新东西,那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分析人士说,这个词突然出来,不是偶然,而是有深意的:一是中国正试图借这一产业,改变现有互联网及通信领域受制于人的格局;二是这一概念如果在中国落地,有望创造一个庞大的网络及行业应用市场,推动经济新腾飞。
但中国做好准备了吗?尤其是在第一点上。毕竟,在IT多个细分领域技术,中国核心技术让人遗憾多多,受制于人的尴尬一直在持续。
概念幕后:中国并无专利主导权
“物联网”中,RFID标签可谓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王漫表示,RFID标签存储着规范而可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可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管理物品。
但中国在RFID底层专利上,并无主导权。全球RFID专利布局战,已延续多年。
美国在这方面或许更有先见,多年来,它一马当先。截至目前,其申请总量超过了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等多个区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总和,高达53%。
截至2005年的数据,让人们能够窥见一斑。中国这一领域专利申请量仅228个,仅为美国的6.5%、日本的45.7%。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中国RFID专利申请与授权总量大约仅600项。
数量差距还不是最关键的。中国专利多以实用新型为主,发明型专利数量较少。而国外企业与组织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发明专利授权量远高于国内。
中国标准化协会高级工程师杨子强在一次演讲中表示,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搞这一研究,等“它让世界知道时”,它已在芯片、编码、空中接口协议等领域有了大批专利,“等你知道时”,美国已领先世界一大截。
比如,被资本市场追逐的国内RFID企业远望谷,做的就是应用与方案,主要产品是电子标签、读写器及天线等,它更像系统集成商。而美国的战略,正是希望中国企业推广RFID应用,为其核心技术打通产业化通道。
而日本、欧洲则在传感器技术上拥有巨大优势。当然,物联网还涉及其他技术领域,比如二维码等。其中二维码,是借助特定几何图形记录数据信息,借助移动通信网络,可以短信等形式传递信息。这一领域,福建新大陆已掌握核心译码技术。
而更多被炒作的其他“物联网”概念股,几乎全部是方案整合商。至于部分芯片制造企业虽被归于这一领域,但只是生产而已。
“核心技术,一句话,就是别人离不开的技术。在这领域,中国哪个企业敢站出来说自己有呢?”王漫说,这东西买不来,只能脚踏实地地去投入、研发。
中国出路:国标加市场应用
不过,中国在快速增强研发的同时,也早已开始打造“物联网”背后的本土产业标准。
“上游专利只是一方面,技术领域并非不能超越。”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资深分析师李珂认为,RFID等专利,国内企业很多都在研发,它与让国人难受的DVD专利造成的效果不同。后者产业链中,中国企业主要面向出口,专利费冲击较大,而RFID应用主要依托国内,一旦大规模应用,市场需求将为中国带来话语权。
他焦虑的是,截至目前,全球许多国家已经制订出标准,并加速向中国输出,而中国市场本土标准至今没有出台,这将延缓未来大规模的行业应用。他表示,目前,还没听到频率分配信息,完整的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
中国早想制订标准。2004年便成立了RFID国家标准工作组。但因这一工作组在上级主管机构方面存在争议,成立不到一年,便被宣布解散。之后,原信息产业部联合其他部委启动了新的组织。2005年,中国RFID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几年来一直持续累积核心技术,规划产业链建设,逐步统一规范。
杨子强之前透露,编码、空中切口协议是RFID技术领域中重要一块,目标国标课题重点已向这方面倾斜。目前,中国已完成几十项标准项的制定工作。
王漫认同上述观点,但他同时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在缺乏许多核心技术的条件下,即使打造出本土标准,也很难从现实市场应用中获得实际利益。
“市场更倾向于事实性标准。”他说,标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完全靠行政等手段制订出来的。
但冷静思考一下,物联网的价值,并非当下能够真正被实现的。产业标准、核心技术等等,都需要经过漫长的培育期。
物联网浪潮或许真的将改变这个世界,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物联网”颠覆格局中国准备好了吗?
这段时间,有个突然冒出来的新词将公众搞得晕头转向,它就是“物联网”。记者接触的IT业技术前沿人士,甚至难以讲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讲不清楚的事,对资本市场来说,更有价值。过去两周,中国多家企业如远望谷、厦门信达、新大陆的股价轮番上扬,几乎让人来不及回味其中的投资价值。当然,这两天,它们迅速下挫的效果同样如此。
不过,最大的赢家应该是“物联网”这个词语,倒是让人们印象深刻。
“这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提出,一般理解为,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与物连接起来,实现智能识别和管理。”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发三部高工、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负责人王漫对记者说。
看来不是新东西,那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分析人士说,这个词突然出来,不是偶然,而是有深意的:一是中国正试图借这一产业,改变现有互联网及通信领域受制于人的格局;二是这一概念如果在中国落地,有望创造一个庞大的网络及行业应用市场,推动经济新腾飞。
但中国做好准备了吗?尤其是在第一点上。毕竟,在IT多个细分领域技术,中国核心技术让人遗憾多多,受制于人的尴尬一直在持续。
概念幕后:中国并无专利主导权
“物联网”中,RFID标签可谓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王漫表示,RFID标签存储着规范而可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可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管理物品。
但中国在RFID底层专利上,并无主导权。全球RFID专利布局战,已延续多年。
美国在这方面或许更有先见,多年来,它一马当先。截至目前,其申请总量超过了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等多个区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总和,高达53%。
截至2005年的数据,让人们能够窥见一斑。中国这一领域专利申请量仅228个,仅为美国的6.5%、日本的45.7%。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中国RFID专利申请与授权总量大约仅600项。
数量差距还不是最关键的。中国专利多以实用新型为主,发明型专利数量较少。而国外企业与组织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发明专利授权量远高于国内。
中国标准化协会高级工程师杨子强在一次演讲中表示,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搞这一研究,等“它让世界知道时”,它已在芯片、编码、空中接口协议等领域有了大批专利,“等你知道时”,美国已领先世界一大截。
比如,被资本市场追逐的国内RFID企业远望谷,做的就是应用与方案,主要产品是电子标签、读写器及天线等,它更像系统集成商。而美国的战略,正是希望中国企业推广RFID应用,为其核心技术打通产业化通道。
而日本、欧洲则在传感器技术上拥有巨大优势。当然,物联网还涉及其他技术领域,比如二维码等。其中二维码,是借助特定几何图形记录数据信息,借助移动通信网络,可以短信等形式传递信息。这一领域,福建新大陆已掌握核心译码技术。
而更多被炒作的其他“物联网”概念股,几乎全部是方案整合商。至于部分芯片制造企业虽被归于这一领域,但只是生产而已。
“核心技术,一句话,就是别人离不开的技术。在这领域,中国哪个企业敢站出来说自己有呢?”王漫说,这东西买不来,只能脚踏实地地去投入、研发。
中国出路:国标加市场应用
不过,中国在快速增强研发的同时,也早已开始打造“物联网”背后的本土产业标准。
“上游专利只是一方面,技术领域并非不能超越。”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资深分析师李珂认为,RFID等专利,国内企业很多都在研发,它与让国人难受的DVD专利造成的效果不同。后者产业链中,中国企业主要面向出口,专利费冲击较大,而RFID应用主要依托国内,一旦大规模应用,市场需求将为中国带来话语权。
他焦虑的是,截至目前,全球许多国家已经制订出标准,并加速向中国输出,而中国市场本土标准至今没有出台,这将延缓未来大规模的行业应用。他表示,目前,还没听到频率分配信息,完整的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
中国早想制订标准。2004年便成立了RFID国家标准工作组。但因这一工作组在上级主管机构方面存在争议,成立不到一年,便被宣布解散。之后,原信息产业部联合其他部委启动了新的组织。2005年,中国RFID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几年来一直持续累积核心技术,规划产业链建设,逐步统一规范。
杨子强之前透露,编码、空中切口协议是RFID技术领域中重要一块,目标国标课题重点已向这方面倾斜。目前,中国已完成几十项标准项的制定工作。
王漫认同上述观点,但他同时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在缺乏许多核心技术的条件下,即使打造出本土标准,也很难从现实市场应用中获得实际利益。
“市场更倾向于事实性标准。”他说,标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完全靠行政等手段制订出来的。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