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阅读距黎明尚有距离
2010-05-25 09:49:56.0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责编:Crystal
- 摘要:
- 看似繁荣的电子书内容产业,目前尚没有给坐拥内容版权的出版社带来应得的收益。如果缺少了畅销的正版图书资源支持,电子阅读产业就难以迎来黎明的曙光。
【CPP114】讯:当笔者在百度以“电子书下载”为关键词搜索的时候,共搜到40,500,000个结果。其中,前40页大多为电子书下载网站的链接。
看似繁荣的电子书内容产业,目前尚没有给坐拥内容版权的出版社带来应得的收益。如果缺少了畅销的正版图书资源支持,电子阅读产业就难以迎来黎明的曙光。
网友青睐免费资源
当笔者点开上述网站时,在很多网站中看到了类似这样的声明:“本站资源均为从互联网搜集(网友搜集)所得,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专研知识产权保护的贺律师向记者介绍,有这条说明的网站不少没有正式获得版权授权。而从法律上来说,这种声明是无效的。
在国内一个智能手机论坛的资源分享板块,记者采访了一个经常上传电子书资源的网友,他说:“我非常感兴趣的书,会想办法借到一本,然后通过扫描+OCR的方式将其制作成电子版,有时会发到论坛上与网友共享。”问到如何看待版权保护时,他许久才回答:“付给作者酬劳是应当的。”
“我觉得好的阅读器除了给阅读者以海量的信息和阅读的便利性以外,它也应该关心内容的生产者,要让内容的生产者受到更完善的保护,更能享受到劳动者的尊严和价值。”5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的书报刊数字化发展模式高峰论坛上,作家毕淑敏发表了这样的意见。
“电子阅读给出版社带来的危大于机。” 中国经济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叶亲忠这样评价日渐火热的电子阅读市场。作为一名资深出版人士,他密切关注电子阅读产业的发展,关心版权保护。
一方面,读者的电子阅读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资源获取的商业模式还未真正建立。中国电子阅读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版权保护需加强
记者在淘宝上发现,一些电子阅读器商家为了招揽顾客,打出了“买电子书送内容”的活动。“我们会附赠一张光盘,里面有十万册图书。”一位淘宝商家在交流中告诉记者。而当记者询问版权问题时,这个卖家非常不耐烦地回答:“能看就行呗,你问这干嘛?”
电子版书籍的复制相对容易,令出版社忧虑。“我们想将一些书籍制作成电子版,但又担心被复制传播,因而非常谨慎。” 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李弘向记者介绍,出版社在尝试电子发行时往往选择一些旧书、非畅销书,不敢将热门书籍制作成电子版。
文著协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个人,作者进行维权的成本太高,集体维权是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式。
贺律师向记者介绍,目前版权保护法中明确界定了“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权利,任何相关传播如果未经版权所有人同意,都是非法的。论坛中的传播,经营者常以“不知情”、“网友行为”等原因推卸责任。这种现象应改正。
盈亏难平衡困扰出版社
“在某网站推广电子版期刊,一年下来,最多也就收入几千块钱,连一个编辑的工资都付不起。” 中国改革杂志社执行主编黄伟祥向记者表示,现在推广电子阅读,对出版社来说,持平都很难,获利更是难上加难。
记者在汉王书城、悦读网等网站发现,付费下载的书籍与免费下载的书籍下载量差距很大。汉王书城总下载排行前十名均为免费下载书籍,最高下载量过万;而一本仅需缴纳3元的书籍,其下载量仅为几百本。需要注意的是,汉王会在一些电子阅读器销售过程中赠送价值不等的下载书籍代金券,而很多用户下载付费资源是用代金券完成的。
与此同时,很多出版社还对网络销售产生了不信任。“传统书籍印多少本就卖多少本。而电子版书籍一旦授权,我们很难知道销售者到底卖出了多少本。”一家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说。
但是,不走向数字出版,同样会遭遇困境。《参考消息》报社副总编辑范伟国在书报刊数字化发展模式高峰论坛的发言中说:“2009年度全国报纸印刷量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量同比减少6.78%,连续两年呈负增长。今年前4个月的报刊发行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报纸陷入困境。”
但他同时也指出:“早些年部分中国报刊非常热情地拥抱网站,与网站开展数字化的合作和接触,但是后来的结果令很多报刊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奈,许多报刊把自己的宝贵内容廉价或者无偿提供给网站,报纸的转载率上去了,但是市场的发行量却下来了。”
走向电子发行,短期难以看到回报,还隐藏着风险;不走向电子发行,又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在这种困境中,出版社面临着新的挑战。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出版署将建立电子书数字出版准入制度
同质化严重内容滞后 电子书平台十年难盈利
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子书阅读器市场
电子书PK传统图书 书刊印刷难道穷途末路?
看似繁荣的电子书内容产业,目前尚没有给坐拥内容版权的出版社带来应得的收益。如果缺少了畅销的正版图书资源支持,电子阅读产业就难以迎来黎明的曙光。
网友青睐免费资源
当笔者点开上述网站时,在很多网站中看到了类似这样的声明:“本站资源均为从互联网搜集(网友搜集)所得,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专研知识产权保护的贺律师向记者介绍,有这条说明的网站不少没有正式获得版权授权。而从法律上来说,这种声明是无效的。
在国内一个智能手机论坛的资源分享板块,记者采访了一个经常上传电子书资源的网友,他说:“我非常感兴趣的书,会想办法借到一本,然后通过扫描+OCR的方式将其制作成电子版,有时会发到论坛上与网友共享。”问到如何看待版权保护时,他许久才回答:“付给作者酬劳是应当的。”
“我觉得好的阅读器除了给阅读者以海量的信息和阅读的便利性以外,它也应该关心内容的生产者,要让内容的生产者受到更完善的保护,更能享受到劳动者的尊严和价值。”5月10日在北京举办的的书报刊数字化发展模式高峰论坛上,作家毕淑敏发表了这样的意见。
“电子阅读给出版社带来的危大于机。” 中国经济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叶亲忠这样评价日渐火热的电子阅读市场。作为一名资深出版人士,他密切关注电子阅读产业的发展,关心版权保护。
一方面,读者的电子阅读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资源获取的商业模式还未真正建立。中国电子阅读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版权保护需加强
记者在淘宝上发现,一些电子阅读器商家为了招揽顾客,打出了“买电子书送内容”的活动。“我们会附赠一张光盘,里面有十万册图书。”一位淘宝商家在交流中告诉记者。而当记者询问版权问题时,这个卖家非常不耐烦地回答:“能看就行呗,你问这干嘛?”
电子版书籍的复制相对容易,令出版社忧虑。“我们想将一些书籍制作成电子版,但又担心被复制传播,因而非常谨慎。” 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主任李弘向记者介绍,出版社在尝试电子发行时往往选择一些旧书、非畅销书,不敢将热门书籍制作成电子版。
文著协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个人,作者进行维权的成本太高,集体维权是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式。
贺律师向记者介绍,目前版权保护法中明确界定了“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权利,任何相关传播如果未经版权所有人同意,都是非法的。论坛中的传播,经营者常以“不知情”、“网友行为”等原因推卸责任。这种现象应改正。
盈亏难平衡困扰出版社
“在某网站推广电子版期刊,一年下来,最多也就收入几千块钱,连一个编辑的工资都付不起。” 中国改革杂志社执行主编黄伟祥向记者表示,现在推广电子阅读,对出版社来说,持平都很难,获利更是难上加难。
记者在汉王书城、悦读网等网站发现,付费下载的书籍与免费下载的书籍下载量差距很大。汉王书城总下载排行前十名均为免费下载书籍,最高下载量过万;而一本仅需缴纳3元的书籍,其下载量仅为几百本。需要注意的是,汉王会在一些电子阅读器销售过程中赠送价值不等的下载书籍代金券,而很多用户下载付费资源是用代金券完成的。
与此同时,很多出版社还对网络销售产生了不信任。“传统书籍印多少本就卖多少本。而电子版书籍一旦授权,我们很难知道销售者到底卖出了多少本。”一家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说。
但是,不走向数字出版,同样会遭遇困境。《参考消息》报社副总编辑范伟国在书报刊数字化发展模式高峰论坛的发言中说:“2009年度全国报纸印刷量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量同比减少6.78%,连续两年呈负增长。今年前4个月的报刊发行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报纸陷入困境。”
但他同时也指出:“早些年部分中国报刊非常热情地拥抱网站,与网站开展数字化的合作和接触,但是后来的结果令很多报刊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奈,许多报刊把自己的宝贵内容廉价或者无偿提供给网站,报纸的转载率上去了,但是市场的发行量却下来了。”
走向电子发行,短期难以看到回报,还隐藏着风险;不走向电子发行,又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在这种困境中,出版社面临着新的挑战。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出版署将建立电子书数字出版准入制度
同质化严重内容滞后 电子书平台十年难盈利
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子书阅读器市场
电子书PK传统图书 书刊印刷难道穷途末路?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