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人诉说防暑变迁 告别“铅火”迎来“光电”
2010-07-09 00:00:00.0 来源:广西新闻网 责编:龟山隐真
从“全副武装”泼硝酸
到“远程操控”看电脑
7日上午11时许,烈日高照。在广西日报社印务中心的几个车间内,空调吹出凉风让人觉得很舒服。在印刷车间内,几名工人正在擦拭检查印刷机,为晚上大量的印刷任务做好准备。
在制板车间内,记者见到了1972年就在印刷厂工作的陈锐。他说,他刚到厂里时,印报纸用的还是铅字印刷机,码字、制版全是人工操作。当时,印报纸还要配药水来冲玻璃板,让玻璃板显影,再用红外线将板烤干。随后,为了让一些大标题能够显示出来,工人们都要戴上帽子、面罩、胶制手套,穿上水鞋,将自己全副武装后,将大量的硝酸倒在铅板上,目的是腐蚀铅板。硝酸一倒下去马上散发出大量热气,工人们的身体就像是被蒸熟了一样,汗水像雨滴一样冒出来,热得不停地大口喘气。
“很多时候,硝酸会溅到身上,由于热量过高,衣服上都被烫出了一个个小洞,很多工人手臂上都留下很多疤痕。”陈锐指着胳膊上的小伤痕说,一个晚上下来,那种感受是难以用一个“热”字来形容的。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印刷厂换了先进的胶印设备,正式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印刷技术进入“光与电”的时代。“1995年后,我们的工作室就有了空调,全靠电脑操作了。但是那时的车间比较狭小,不像现在这样又大又舒适。”陈锐说,连制版用的药水、程序都用电脑配好,只要按顺序按几个按钮,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以前一两个小时的工作量。
从汗流浃背“光膀子”
到空调房里“穿制服”
“以前的印刷车间,机器散发出来的热量连空调都挡不住,大家只好穿短裤、光膀子。”1987年就在印报车间工作的刘德健说,那时所有的印刷机都在一个开放式的车间内,密闭性差,发出的热量太大,虽然有空调,还是让人不断地流汗。现在,一个房间只有一两台印刷机,热量小了,密闭性也提高了很多,在里面工作基本不会感到热。
刘德健说,他刚到印刷厂时,有一次,大伙儿凌晨3时用温度计测车间的室温,结果是41℃。工人们为自己光膀子、穿短裤工作找到了好借口。当时唯一的降温设备就是头顶上的一台吊扇,大家都争抢着到风扇下面去吹风。还有人抽空跑到车间旁的一个小卫生间里去冲凉,可是回来后没过几分钟又全身是汗了。
另一名印刷厂的老工人告诉记者,那时不仅热,而且机器的噪声很大,两个人距离不到1米,用正常声音说话根本听不到,只能大声嚷,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大嗓门”。
几名年轻的工人穿着整洁的工作服,长袖子稍微往上挽了两三圈。他们告诉记者,现在电脑房里的温度只有25℃左右,有时还会更低一些,而且空调几乎全天候都是开着的,在里面工作感觉很舒适。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