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印刷包装等产业融合共谋崛起
2010-07-16 00:00:00.0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 责编:龟山隐真
力举“文化兴市”战略的潮州模式
西湖山、笔架山、广济桥、韩文公祠、古城楼、滨江长廊、饶宗颐学术馆、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如此出众而独特的人文资源,粤东四市,惟潮州独有。
事实上,潮州文化的丰厚首先来自于历史的积淀,无论是从东晋年间始有潮州之名还是从韩愈贬官潮州真正燃起此地的文化薪火算起,潮州的文化史都足够古老。早在1984年潮州就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据统计,潮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在省内仅次于广州居第二位。包括潮剧、潮州木雕、潮绣、大吴泥塑、铁枝木偶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面对如此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潮州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民侨共建的方式,掀起了“五个一批”工程,继承、传承、修复,保护了这些重要的文化瑰宝,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潮州编制了《潮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6年,“着力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
潮州市市长汤锡坤介绍,2004年至2007年,潮州采取政府出资与民间和海外潮人捐资相结合的方式,投资9800万元重修潮州的标志性建筑、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的广济桥,恢复了广济桥原貌,使这一千年胜景得以再现。去年,投资1.4亿元的牌坊街修复工程完工,原址重建古进士牌坊20多座,不仅展示了潮州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且潮州的文化产品也有了一个制造、展示和销售的中心街区。
另一方面该市科学地“激活”文化的价值,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潮州的谋略在于以文化为抓手,成就陶瓷、五金、服装、旅游、港口等传统或新兴的产业,带动潮州的重新崛起,这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为此,潮州紧锣密鼓地掀起了“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创造一批文化精品,壮大一批文化产业,已传承多年的传统工艺产品木雕、潮绣、陶瓷、大吴泥塑等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面对传统工艺传承乏力的困境,潮州建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工艺美术协会、工艺美术研究院,设立工艺美术保护基金,重奖获市工艺美术荣誉称号的人才;
搭建良好平台,助推民间传统工艺与市场接轨,为“非遗”项目解决场地问题,划拨原市政府大楼作为木雕艺术馆和潮绣研究所用房,划拨原市法院办公楼给潮剧艺术中心,建立“潮州戏苑”;每年拨出10万元作为潮剧传习和展演的专项资金;
传统工艺品产业化渐成规模。潮绣、抽纱等被应用于婚纱晚礼服制作,一举激活了潮绣和潮州婚纱晚礼服产业,尤其是带有浓浓“潮州特色”的潮绣,使摩登时尚的婚纱晚礼服风靡全球,为潮州赢得了“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的桂冠。
即便是已高度工业化生产的陶瓷产业,也具有浓厚的潮州文化特色。厚重历史感的“潮州八景”一笔一划地画到精美的瓷杯上,价格可以一下翻几番,浓烈民俗感的“潮州剪纸”被附到瓷杯或碗盘上,则可成为精美的婚庆产品。在5月北京的展销会上,代表广货北上的“潮货”异常紧俏,10天下来,销售总额接近江西、贵州、浙江、福建、海南五地特色产品的总和,就是因为“潮货”独特而浓郁的文化特色。这背后,正是充分发挥了“文化内动力”作用,特别是为陶瓷、服装特色产业注入潮州文化的内涵,从而打造出一批批特色的潮州文化乃至商品品牌。
在潮州,文化已成为助力经济的强大基因,无处不在;在全国乃至全球,“潮元素”更为生动,广为传颂。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