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下的中国出版业快速增长
2010-09-03 09:36:04.0 来源:《媒介》 杂志社 责编:龟山隐真
- 摘要:
- 在今年一月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截止2009年,我国的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已突破1万亿元,相较2008年增长了20%左右,图书销售增长20%左右,新媒体出版增长42%左右,投资总额增长35%左右。目前新闻出版业产值已经占据整个文化产业80%左右的份额,其中,包括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以及其他印刷品印刷的总产值就接近5000亿元。
引擎力:数字化
如果说出版行业的体制改革是内在动力,那么如何在当下的数字技术挑战中获得生机则是技术上的重要推动力。数字技术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冲击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传统的媒体行业无一不在这样的冲击和浪潮中人仰马翻,急寻出路。广电行业尝试过,报刊媒体也尝试过,出版行业同样需要面对这样的挑战,应对这一场生死存亡的抉择。所以,如何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过渡不但是我国出版行业要面对的挑战,也是生存的必须。这场战役可谓只许胜不许败。
数字化是产业整体升级的必须
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的话,目前我国的出版行业已经在内部形成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大部分。传统纸质图书产业链分为“作者—出版社—印刷—批发—零售—读者”,六个环节,盈利模式以内容收费为主。数字出版产业链为“作者—出版社—数字发行平台—运营商(支付)—终端商—读者”,盈利模式更为多元化,参与厂商更多(包括运营商和技术厂商等)。而且,数字出版流程的组织方式更为丰富,互动性更强。由于在传统出版行业数字化探索道路上起步较晚,目前it业已经基本结束书刊报数字出版的圈地运动,方正、超星、书生和中文在线等占据了全国90%以上的电子书出版份额。
柳斌杰署长在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出版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力争扭转数字出版的产出在整个数字内容产业中比例偏低的局面。”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同样强调,利用现代技术“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数字化成为优化出版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的多方探索
目前,我国的出版业已经在数字化的领域有了多种尝试和探索,在内容数字化的转换上,一方面越来越多地注重对于数字信息传播版权的获取,另一方面开始建立数字化的内容数据库。在终端拓展上,纸质终端开始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拓展,典型例子是短版印刷和按需出版在近年来的热门,另一方面则是数字化终端的拓展,包括电脑屏所承载的网络媒体,电视屏上的有线数字电视图文资讯,手机屏所表现的移动出版以及日益流行的电子阅读器等。
2009年,在关注和跟踪电子阅读器产品四五年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推出辞海悦读器。四川出版集团除了利用内容资源数据库开展了与手持阅读器运营商的合作外,还依托erp系统完成了四川图书网上发行系统项目建设,实现了销售终端和源头的业务流程整合。江西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中心也拓展出新的利润增长点。据悉,《微型小说选刊》与全国15家移动公司达成协议,将期刊内容配上动漫和音乐,制成手机小说供用户下载。
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变革,出版集团正将出版链条延伸到包括图书、期刊、网络以及多媒体内容制作等在内的多种提供增值服务的新业态之中。
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大部分出版集团均已组建了专门的数字出版运营机构,各大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纷纷上马,以此为标志,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明显的快速上升期。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95亿元,年增长50%以上,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
外驱力:多元拓展
与众多传媒行业相同,在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单一的经营领域往往无法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回报,支撑其进一步拓展和壮大,因此,多元领域的介入成为众多传媒行业的选择。对于出版业来说,目前的多元拓展既包括出版业产业链内部的延伸,也包括产业外媒体行业的跨域经营,甚至是传媒行业外的产业经营。与此同时,关于主业辅业的辩证关系引发了业者的热烈争论,多元化是“陷阱”还是“馅饼”、“跳出出版,做大出版”、“做强辅业,反哺主业”之声不绝于耳。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