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化柯达转型的反思
2010-12-09 08:57:38.0 来源:《新财经》 责编:江佳
- 摘要:
- “通过长达数年的战略转型,如今一个全新数码化的柯达已基本形成。” 彭安东,柯达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时隔五年,他再次造访中国,这位领导着柯达进行转型的掌门人似乎有些如释重负。
柯达将B2B(企业对企业)业务作为新战略布局的重点,作为创造需求偏好的重要手段。同时,品牌化对于B2B业务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品牌能有效地使产品和服务差异化,降低购买的风险和复杂性,并传播产品或服务所能够提供的利益、培养感情、建立信任。这在B2B和B2C(企业对消费者)领域都是一样的。另外,与消费品企业相对成熟的品牌手段相比,B2B企业行业差异性巨大,主要依靠技术和客户驱动进行营销,而且客户也非常熟悉产品性能和价格。对于一直经营大众消费品的柯达来说,进入B2B领域,怎样把一个B2C品牌的影响力移植到B2B领域,怎样重塑和管理自己的品牌形象,怎样让柯达的品牌在B2B领域发挥价值,怎样通过沟通传播改变相关利益者的认知,是当前柯达品牌管理和品牌传播中至关重要的话题。
资料显示,2003年底,柯达90%的收入来自于胶片业务,数字业务的收入仅有10%,而利润的100%均来源于胶片,数字业务盈利情况并不乐观,经过转型,柯达目前的数码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70%,毛利率更高的商用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60%。
如今,柯达的产品线上有超过75%的数码产品。
尽管从业务层面上柯达已经完成了数码化转型,但是,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柯达品牌与传统胶卷业务过于紧密的关联,传统胶卷业务的萎缩带来的柯达品牌价值的流失却是不争的事实。
品牌价值流失
其实,跟柯达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富士。这家把“胶片”写在公司名字里的老牌日企,正在将胶片业务逐渐边缘化,经过两轮大刀阔斧的改革,富士希望自己能变身为一个“综合信息技术公司”,把重点放在医疗健康领域,并试水化妆品领域。
富士和柯达这样的昔日“胶卷大亨”,转入一个自己并不十分擅长的领域,不禁让人十分担心。如今,照相、打印领域仍然是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活跃之地,但引领创新者已不是柯达和富士这对老对手,而是佳能、惠普、索尼和爱普生等新星们。
如何重整旗鼓,减少品牌价值的流失?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柯达品牌没有与柯达的业务转变相协调、没能进行相应的重塑,是柯达转型最大的“遗留问题”,这也成为“品牌并不会自己照顾自己”的明证。主动的品牌管理是成功的关键,随着柯达的战略转型,柯达的品牌需要全面重塑。
的确,多年以来,人们对柯达品牌的印象还停留在“柯达=胶卷”,人们既不了解这么多年来柯达业务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也不知道柯达当前有哪些产品,一个“没有伟大的产品来支持的品牌”能存活多久?转型是否就能真的解决问题?我们不得而知。
“以中国为支点,柯达可以撬动整个世界市场。”面对未来,彭安东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中国将是柯达全球发展的坚实的基础,为柯达在全球的进一步转型提供有效的动力。”
据悉,目前柯达在中国的4家公司已经全部转产,并预计明年产能将达到最大化。柯达将进一步强化其在上海的亚太区总部的功能,并将大量研发任务,战略性地转移到位于上海的亚太区研发中心。同时,位于厦门的生产基地经过转型,将成为柯达全球一个重要的数码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承担亚太地区运营中心的职能,其将是柯达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
柯达能否打赢这场翻身仗,中国将成为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有机构调查显示,柯达的品牌价值排名已经从2001年的全球第27位降到了2009年的100位开外。有专家表示,柯达此次二次转型的四大理念是:一、继承而非变革;二、向客户传递价值;三、成为客户长久的伙伴;四、品牌不能独立于员工之外。四大理念的第一条就是“继承而非变革”,若如此,显然柯达还沉浸在自己过去的辉煌中不能自拔。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柯达徐斯霖:企业模式改变需一系列变革动力
柯达再度出手收购日本凸印版材生产企业
柯达顺势而变实现华丽转身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