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十一五出版印刷等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2010-12-29 09:05:50.0 来源:太行日报 责编:Victoria
- 摘要:
- 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我市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009年12月18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挂牌成立,市少儿艺术团和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
【CPP114】讯:“十一五”期间,我市各项文化工作呈现出繁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景象,事业发展、产业壮大的局面正在形成。
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我市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009年12月18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挂牌成立,市少儿艺术团和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
文化建设千帆竞渡。“十一五”期间,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事业投入加大,市区建起了文体宫等大型文化设施,王莽岭书画写生基地、市美术馆、图书馆、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也在积极筹备建设中,高平、沁水、陵川、城区分别实施了“两馆”新改扩建工程。乡(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村级站点1029个、农家书屋1102个。
社会文化扎实推进。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低保”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广场、新秧歌舞蹈大赛、文化进社区、文化下乡等文化活动,共举办广场文艺活动2000余场,送文化下乡近8000余场,送电影下乡每年2200余场,向六个县(市、区)文化站、农家书屋赠书200多万册,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市目前累计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60多项,先后有6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专业文化精品迭出。“十一五”期间,我市文艺工作者共创作戏剧、音乐、舞蹈、小戏、小品等作品200余个,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赵树理》、《长平悲歌》、《红腰带》、《婶娘》等优秀剧(节)目。其中,《赵树理》分别获得文化部地方戏剧(北方片)调演二等奖和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在山西省第十一届杏花奖评比中,我市共获得了17个奖项。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2007年8月,成立了市文化产业联合会。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新闻服务业、广播影视业、印刷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图书报刊业、休闲娱乐业、旅游业、互联网服务业、文化工艺品生产制造业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1231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且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正在形成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非文化企业资本、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行业,势头良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正在形成。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14.51亿元,比“十一五”初期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速高于同期 GDP 增速3.9个百分点。今年文化产业预计可完成增加值19.6亿元,增幅35.2%,占GDP比重有望达到2.9%,比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今年12月2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我市举行,对我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文化市场规范繁荣。“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快推进歌舞娱乐、装璜设计、出版物发行、音像制品零售、印刷复制、电影放映等产业发展,通过开展网吧治理专项行动、歌舞娱乐场所专项行动、“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确保了文化市场有序繁荣发展。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晋城市文化工作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晋城:开展印刷企业年检暨培训工作
2009晋城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综述
海德堡速霸SM74印刷机落户山西晋城
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我市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009年12月18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挂牌成立,市少儿艺术团和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
文化建设千帆竞渡。“十一五”期间,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事业投入加大,市区建起了文体宫等大型文化设施,王莽岭书画写生基地、市美术馆、图书馆、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也在积极筹备建设中,高平、沁水、陵川、城区分别实施了“两馆”新改扩建工程。乡(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村级站点1029个、农家书屋1102个。
社会文化扎实推进。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低保”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广场、新秧歌舞蹈大赛、文化进社区、文化下乡等文化活动,共举办广场文艺活动2000余场,送文化下乡近8000余场,送电影下乡每年2200余场,向六个县(市、区)文化站、农家书屋赠书200多万册,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市目前累计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60多项,先后有6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专业文化精品迭出。“十一五”期间,我市文艺工作者共创作戏剧、音乐、舞蹈、小戏、小品等作品200余个,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赵树理》、《长平悲歌》、《红腰带》、《婶娘》等优秀剧(节)目。其中,《赵树理》分别获得文化部地方戏剧(北方片)调演二等奖和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在山西省第十一届杏花奖评比中,我市共获得了17个奖项。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2007年8月,成立了市文化产业联合会。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新闻服务业、广播影视业、印刷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图书报刊业、休闲娱乐业、旅游业、互联网服务业、文化工艺品生产制造业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1231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且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正在形成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非文化企业资本、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行业,势头良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正在形成。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14.51亿元,比“十一五”初期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速高于同期 GDP 增速3.9个百分点。今年文化产业预计可完成增加值19.6亿元,增幅35.2%,占GDP比重有望达到2.9%,比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今年12月2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我市举行,对我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文化市场规范繁荣。“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快推进歌舞娱乐、装璜设计、出版物发行、音像制品零售、印刷复制、电影放映等产业发展,通过开展网吧治理专项行动、歌舞娱乐场所专项行动、“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确保了文化市场有序繁荣发展。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晋城市文化工作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晋城:开展印刷企业年检暨培训工作
2009晋城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综述
海德堡速霸SM74印刷机落户山西晋城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