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印刷技术学会会长李秋光:默默耕耘45载
2011-01-03 11:32:06.0 来源::《印艺》2010年第12期总第324期 责编:张健
- 摘要:
- 在深圳,人们要记载、回顾印刷行业的发展历程,有一位默默耕耘了40多年的实干家总被行业内人士频繁提及,可以说,他是深圳印刷行业发展历程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曾任本会名誉顾问、曾历任两届深圳印刷行业协会会长、现任深圳市印刷技术学会会长李秋光先生。
林:您担任深圳市印刷技术学会会长,兼任贵联控股及下属企业等领导职位,您是如何统筹相关工作,你可否谈谈这两家公司的情况?
李:对印刷事业的热心是一个前提,同时要有一个全局的观念,如何帮助中小型印刷企业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我一生最牵挂的事情。有了这个理念,不管你走进哪个角落,担子多重、压力多大,都会抽出时间去考虑和参与其中。
贵联集团是一个烟包印刷企业,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云南、广东等省份,年产值在30亿元左右。2007、2008年全国印刷100强排各前三名,成为全国烟包印刷的大型企业。科彩公司是贵联集团下属的一个企业 ,2003年成立,最近两年是科彩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去年产值达6亿元,全员500人,利润达1.6亿元,是龙岗区的纳税大户。它注重管理,唐建新总经理自创(3×7)=21点的质量管理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投入产出率达98.7%。现场7S管理也成为印刷行业榜样,市新闻出版局领导现场考察,认为科彩的管理是深圳市印刷行业中最好的典范。
林:深圳市印刷技术学会今年6月主办两岸印刷技术未来论坛十分成功,台湾中华印刷科技学会9月又访问科彩公司,可讲些两岸印刷合作的前景?
李:台湾在印刷领域是一个创意型的地区,有非常多的东西值得大陆学习。10月初我初访了台湾,与台湾的印刷最高层的人士接触,并参观了台北国际印材展,感触颇深。他们非常活跃,印刷界非常团结,他们充分利用印刷团体的集体精神,与企业沟通,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老一辈的印刷人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对印刷事业承传的精神,学习他们在印刷技术和市场的创意、创新精神。我在参加了台湾印刷技术研究中心时还与陈政雄董事长提出了明年适当时候邀请他带着项目到深圳与贵联集团研发中心共同探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印刷领域的运用,为开创两岸印刷技术共同提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林:深圳拥有毗邻港澳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香港印企在深圳设厂的数量及规模均不小,请问如何看待深港合作优势,并进一步利用这些优势?
李: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的印刷企业蜂拥而入深圳及珠三角投资,基本上把香港印刷厂都搬空了。应该承认深圳印刷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香港,他们把设备、技术及管理经验都带来了,这些港资企业确实培养了一大批印刷的技术人才。他们为深圳印刷业的发展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港资的老板们也借助特区的政策发了一笔财。随着市场的变化,目前的港资企业日子也不好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国际市场也在不断萎缩;很多港资也在考虑如何转型,如何寻找生机,供过于求的市场竞争状况凸显。深圳的市场有限,长三角、环渤海湾区域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经过金融风暴洗礼的国际市场复苏迹象不明显,仍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特别是书刊印刷市场在不断萎缩,可见优势已经开始弱化。
林:深圳是30年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印刷业如何在结构调整、企业转型促发展、环保低碳方面,继续保持全国示范作用?
李:深圳已成为全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企业数量有2200家左右,产值300亿元左右,就业人数约18万人,深圳市把印刷行业列入文化产业,成为深圳市第四大支柱产业。深圳印刷业金融风暴后的重振和升级已成为每个印刷企业老板及职业经理人急需思考的课题。印刷企业的结构调整需要政府的改革配套。企业的转型需要市场投入,环保低碳需要资金支持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又以“三来一补”调整为独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书刊出口企业已经难于承受国际市场微利风险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些外资印刷企业也正在考虑迁移内地,以寻求廉价土地及低价劳动力,同时拓展国内市场。这种情况如果成潮,那对深圳印刷业的发展会带来一定影响,也会削弱和动摇深圳印刷业在全国的地位。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