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建议政府扶持传统书店及纸质书业的提案
2011-02-28 13:33:37.0 来源:新浪网 作者:张抗抗 责编:王岑
- 摘要:
- 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传统图书行业已经由以前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全面转企改制初步转化为产业化经营。但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非市场化的经营理念、网络书店和屏幕阅读等信息时代数字化特点的冲击,使得刚刚转型的传统出版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困难和挑战。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书业,是文化繁荣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亟须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政策扶持。
【CPP114】讯: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传统图书行业已经由以前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全面转企改制初步转化为产业化经营。但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非市场化的经营理念、网络书店和屏幕阅读等信息时代数字化特点的冲击,使得刚刚转型的传统出版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困难和挑战。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书业,是文化繁荣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亟须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政策扶持。
当前传统图书产业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传统图书产业从1984年政府放开市场渠道的经营开始,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从之前的单一国有渠道,变为国有、民营同步;国有覆盖整体,民营补充不足;书店担负主体供给,邮局、供销社做边缘补充。短短几年,就从几十亿元的码洋市场规模,迅速发展到1990年的200亿元码洋的规模。此时的市场由于品种和渠道供给不足,出现了大量的书商买卖书号自办发行的高潮,虽然鱼龙混杂出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不断整顿逐步回归正轨。到1996年,据新闻出版署的统计,市场达到了400亿元码洋以上的规模,开始稳步发展。
伴随而来的是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电台连播等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新闻报纸的改革。上世纪90年代上半叶,各省市的都市报、晚报、商报、青年报等一系列报业的市场化经营改革,出现了以强化内容和经营分工合作的新的运营形式,不断强化渠道和市场的运作,拉动了整个新闻出版的市场化运营,形成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互相影响推动,出现了一批“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运作”的新闻出版单位,国内新闻出版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种格局,基本稳定到21世纪前10年的上半叶。
目前国内传统图书产业的现状
我国现有580家出版社和上千家民营出版机构,每年生产和销售400--600亿元码洋的传统图书(新闻出版署计财司的统计和行业市场调查机构----开卷图书市场调查所的市场监测数据基本相似)。但这个数字有很大水分,因图书在印刷厂生产时计算一次,在出版社发行时计算一次,在书店进货时计算一次,在零售书店销售时又计算一次,产业总码洋就被放大了许多倍。
去年以来,书业转企改制,市场和渠道的作用开始凸显,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寻求利润的最大化。传统书店对整个出版产业发展和制约作用,逐渐突出并日趋严重。现阶段书店的大致状况是:
1、高成本低利润,导致经营困难,大量书店生存前景堪忧
随着市场化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各种问题陆续暴露显现:城市书店房价高、劳动力成本上升、销售下降;不同内容供给形式的全面发展,也给传统书店产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国有和民营书店都面临着低利润和负利润的局面,2010年,全国零售书店开始出现图书销售大面积负增长,2011年的情况可能更糟。很多书店已计划退出或转型。
2、各地城市化对书店网点建设不推反撤
据不完全调查和统计,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建设规划,除了少量新华书店之外,普遍严重缺乏社区书店网点的整体布局和推动。城市改造或重点商业街,以“散、乱、差”为由撤除书报摊,当地政府把书店建设看作市场行为,任其自生自灭,致使书店几无立锥之地。
3、书店在网店销售和屏幕阅读的冲击下,转型艰难
近十年来,由于网店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图书在线购买行为日益普及,给传统书店的生存带来巨大压力。未来屏幕阅读的快速发展,还将进一步加剧这种现状。面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肩负着传播主流文化的传统书店,尚未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及转型,面临市场化和高科技的双重压力。
4、传统书店难以转变服务模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
书店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坐店经营,很少上门为普通读者服务,所以没有有效的黏着读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读者到书店的购书时间成本越来越高,导致需要书店为读者上门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书店特别是国有书店暂时难以适应,转型困难。
形成现状的原因
1、书店体制和产业现状制约了新服务模式的转换
现代市场需要传统书店转换服务模式,由坐店经营,向上门服务读者模式转化。但作为行业主导的国有企业理念落后、机制陈旧、人才匮乏,无法承担市场的带头人的作用。民营书店由于多年来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加之自有综合素质良莠不齐,无法迅速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2、惯性集体思维亟待转变
出版行业长期以来的垄断经营,导致全行业思维落后,运行的经营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名义上“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实际上是 “等、靠、要”的集体思维模式。新闻出版署提出转企改制近十年,直到限期改制政策推出,才不得已被动转企,故而缺乏市场经验。
3、利益吸引力不足
传统图书产业,长期以来存在某些错误认识,认为图书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图书定价不能太高。致使图书定价不是取决于内容和质量,而是根据印装材料的成本价格来制定,所以利润空间极其有限,形成全行业利润不高。加之它不是像吃穿一样被大众普遍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如此薄利无法带来经营回报上的吸引力。再加上政府严格控制准入,业外资本介入的不多,发展后劲受到制约。
当前传统图书产业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传统图书产业从1984年政府放开市场渠道的经营开始,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从之前的单一国有渠道,变为国有、民营同步;国有覆盖整体,民营补充不足;书店担负主体供给,邮局、供销社做边缘补充。短短几年,就从几十亿元的码洋市场规模,迅速发展到1990年的200亿元码洋的规模。此时的市场由于品种和渠道供给不足,出现了大量的书商买卖书号自办发行的高潮,虽然鱼龙混杂出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不断整顿逐步回归正轨。到1996年,据新闻出版署的统计,市场达到了400亿元码洋以上的规模,开始稳步发展。
伴随而来的是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电台连播等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新闻报纸的改革。上世纪90年代上半叶,各省市的都市报、晚报、商报、青年报等一系列报业的市场化经营改革,出现了以强化内容和经营分工合作的新的运营形式,不断强化渠道和市场的运作,拉动了整个新闻出版的市场化运营,形成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的互相影响推动,出现了一批“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运作”的新闻出版单位,国内新闻出版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种格局,基本稳定到21世纪前10年的上半叶。
目前国内传统图书产业的现状
我国现有580家出版社和上千家民营出版机构,每年生产和销售400--600亿元码洋的传统图书(新闻出版署计财司的统计和行业市场调查机构----开卷图书市场调查所的市场监测数据基本相似)。但这个数字有很大水分,因图书在印刷厂生产时计算一次,在出版社发行时计算一次,在书店进货时计算一次,在零售书店销售时又计算一次,产业总码洋就被放大了许多倍。
去年以来,书业转企改制,市场和渠道的作用开始凸显,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寻求利润的最大化。传统书店对整个出版产业发展和制约作用,逐渐突出并日趋严重。现阶段书店的大致状况是:
1、高成本低利润,导致经营困难,大量书店生存前景堪忧
随着市场化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各种问题陆续暴露显现:城市书店房价高、劳动力成本上升、销售下降;不同内容供给形式的全面发展,也给传统书店产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国有和民营书店都面临着低利润和负利润的局面,2010年,全国零售书店开始出现图书销售大面积负增长,2011年的情况可能更糟。很多书店已计划退出或转型。
2、各地城市化对书店网点建设不推反撤
据不完全调查和统计,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建设规划,除了少量新华书店之外,普遍严重缺乏社区书店网点的整体布局和推动。城市改造或重点商业街,以“散、乱、差”为由撤除书报摊,当地政府把书店建设看作市场行为,任其自生自灭,致使书店几无立锥之地。
3、书店在网店销售和屏幕阅读的冲击下,转型艰难
近十年来,由于网店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图书在线购买行为日益普及,给传统书店的生存带来巨大压力。未来屏幕阅读的快速发展,还将进一步加剧这种现状。面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肩负着传播主流文化的传统书店,尚未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及转型,面临市场化和高科技的双重压力。
4、传统书店难以转变服务模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
书店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坐店经营,很少上门为普通读者服务,所以没有有效的黏着读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读者到书店的购书时间成本越来越高,导致需要书店为读者上门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书店特别是国有书店暂时难以适应,转型困难。
形成现状的原因
1、书店体制和产业现状制约了新服务模式的转换
现代市场需要传统书店转换服务模式,由坐店经营,向上门服务读者模式转化。但作为行业主导的国有企业理念落后、机制陈旧、人才匮乏,无法承担市场的带头人的作用。民营书店由于多年来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加之自有综合素质良莠不齐,无法迅速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2、惯性集体思维亟待转变
出版行业长期以来的垄断经营,导致全行业思维落后,运行的经营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名义上“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实际上是 “等、靠、要”的集体思维模式。新闻出版署提出转企改制近十年,直到限期改制政策推出,才不得已被动转企,故而缺乏市场经验。
3、利益吸引力不足
传统图书产业,长期以来存在某些错误认识,认为图书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图书定价不能太高。致使图书定价不是取决于内容和质量,而是根据印装材料的成本价格来制定,所以利润空间极其有限,形成全行业利润不高。加之它不是像吃穿一样被大众普遍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如此薄利无法带来经营回报上的吸引力。再加上政府严格控制准入,业外资本介入的不多,发展后劲受到制约。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