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东六少”现象看出版业的“转企后时代”
2011-03-23 12:01:29.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责编:Victoria
- 摘要:
- 即使是规模可观的国有出版集团,也同样要面对相同的困惑。曾经有位行业内龙头地位集团的著名掌门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由于对国外出版企业的收购需要上亿规模的资金,限于国内现有的相关资金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需要至少数月时间,而国外参与收购竞标的对手则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收购合同的签订。
【CPP114】讯:3月16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泉城济南迎来了“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营销峰会”的与会者。作为出版业内颇具实力和代表性的专业联合体的一次大型产品展示和市场营销活动,记者从会上得到的信息中能够看出,联合体中的六家专业少儿出版社在经过了两年的转制后时期的发展,一方面执着于创新发展,创建新业态,开拓新领域,试图以更多企业和市场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发展模式,寻求资金、人才、资源、管理模式的突破;另一方面旧体制残留的观念和意识仍旧让已经完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社长总编们感到步履蹒跚。从中可以一窥全部完成了改制的中国出版业在进入“转企后时代”时的那份激情与困惑。
在中国出版界,尤其是少儿出版界,“华东六少”的名气是响当当的。早在20年前,在整个出版业还完全沉浸于计划经济状态时,刚刚单独成立不久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就大胆尝试联合闯市场。20年来,在一代代出版人的不懈努力下,他们麻雀变凤凰,逐步拥有了国内少儿读物市场的近半壁江山,在开卷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在少儿图书市场,“华东六少”有4家社进入销售码洋排行的前10名,其中,浙江少儿社居首位。“华东六少”坚持了20年的社店交流活动——“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营销峰会”,也成为每年少儿图书市场的一个“风向标”。
有激情 想干事 眼界宽
记者在与这些出版人交往的10多年时间里,深切感受到这些人内心中的那份干事业的激情。
我们都知道,一个没有任何行政隶属关系和资本联系的纯自发的商业联合体,历经不同出版社的执掌人的交替更换,不同时期市场格局的变换,一直能够走过20年的时间,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特点和用户需求不断调整创新,一直走到今天,受到业内同行的认可甚至羡慕,离不开这些出版人的那份一心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激情。
在经历了苦练内功,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的阶段后,这些已经拥有每年亿元码洋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的地方实力社,都开始感到了进一步在原有领域迅速扩张的困难。在领先一步进入了转企改制后时代时,这些具有创新事业激情的出版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其它更为宽广的发展领域,如二十一世纪社联合国内知名企业生产的新一代点读笔产品,浙少社正在积极运作的少儿文化产业园项目,福建少儿社也在尝试具有领先理念的少儿读物数字化开发项目等。这些从此次营销峰会上记者得到的信息显示,出版创新已在这些有激情,想干事的出版人心中有了更“蓝海”的定义。
其实不只是少儿社。记者从山东出版集团提供的相关资料中了解到,山东科技社开发的《妈妈宝宝手机报》已正式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网上运行山东友谊社还与上海盛大网络公司联合开发了“游逸天下”手机旅游平台。此外,还有今年全国两会上出版界的微博名人——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飞统领下的企业,除了作为主业的出版业迅速做大做强之外,集团所属从事外贸业务的安徽华文国际经贸公司成立5年净资产增长10倍,2010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人民币28亿元(数据来自安徽出版集团网)。
即使是在传统主业上,少儿社的出版人们也以不断创新为己任,如明天社新推出的用环保无害荧光印刷技术制作的“魔法夜光书”;苏少社的动漫书刊群优势;安徽少儿社的《巴菲特投资俱乐部》同名漫画图书等。
以上出版界种种举措表明:中国出版业,特别是少儿出版业的众多出版人,在转企后越来越具有依托行业外资源做大做强的意识,对未来出版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格局也越来越有前瞻意识。
旧体制 旧观念 碍发展
虽然中国的整个出版业在2010年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行业转企改制,但是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和人们头脑中仍存在的与现代企业制度格格不入的一些意识,却不会随着机构名称的企业化公司化而一夜改变。在全行业进入改制后时代的相当长一段时期,这都是各出版机构的负责人和经营者必须面对的真正转型期。
作为先行一步的地方出版社,“华东六少”也同样面对这样的行业问题。如出版社已经成为企业公司,但是在出版合同管理上却不重视,本应在收取作者稿件时就签订的出版合同有时却习惯性地拖到出书前还未签订,由此给企业的经营留下了隐患。还有的出版集团权利意识浓厚,对所属出版社的人、财、物权紧抓不放,而已经作为企业的出版社没有多少自主权,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大旗”下,也限制了出版社自主发展的空间。
即使是规模可观的国有出版集团,也同样要面对相同的困惑。曾经有位行业内龙头地位集团的著名掌门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由于对国外出版企业的收购需要上亿规模的资金,限于国内现有的相关资金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需要至少数月时间,而国外参与收购竞标的对手则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收购合同的签订。
记者在一份某出版集团2010年的内部总结材料上看到这样一段内容:长期在事业单位里形成的体质机制、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还在延续,由于管理缺位形成的“软、懒、散”状况还一定程度存在,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土壤,缺少发展活力。……亟待形成一支现代出版人团队。
从上述种种现象记者深深感到,中国出版业已经开始走的企业化、产业化之路还要克服很多困难,还要靠一代代有激情想干事的众多企业出版人的奋斗、探索,即使这种探索有时会有阻碍。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出版业数字化迷局 数字图书的版权保护
上海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李东东谈五年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新期待
新闻出版业未来五年将加快改革发展
在中国出版界,尤其是少儿出版界,“华东六少”的名气是响当当的。早在20年前,在整个出版业还完全沉浸于计划经济状态时,刚刚单独成立不久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就大胆尝试联合闯市场。20年来,在一代代出版人的不懈努力下,他们麻雀变凤凰,逐步拥有了国内少儿读物市场的近半壁江山,在开卷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在少儿图书市场,“华东六少”有4家社进入销售码洋排行的前10名,其中,浙江少儿社居首位。“华东六少”坚持了20年的社店交流活动——“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营销峰会”,也成为每年少儿图书市场的一个“风向标”。
有激情 想干事 眼界宽
记者在与这些出版人交往的10多年时间里,深切感受到这些人内心中的那份干事业的激情。
我们都知道,一个没有任何行政隶属关系和资本联系的纯自发的商业联合体,历经不同出版社的执掌人的交替更换,不同时期市场格局的变换,一直能够走过20年的时间,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特点和用户需求不断调整创新,一直走到今天,受到业内同行的认可甚至羡慕,离不开这些出版人的那份一心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激情。
在经历了苦练内功,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的阶段后,这些已经拥有每年亿元码洋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的地方实力社,都开始感到了进一步在原有领域迅速扩张的困难。在领先一步进入了转企改制后时代时,这些具有创新事业激情的出版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其它更为宽广的发展领域,如二十一世纪社联合国内知名企业生产的新一代点读笔产品,浙少社正在积极运作的少儿文化产业园项目,福建少儿社也在尝试具有领先理念的少儿读物数字化开发项目等。这些从此次营销峰会上记者得到的信息显示,出版创新已在这些有激情,想干事的出版人心中有了更“蓝海”的定义。
其实不只是少儿社。记者从山东出版集团提供的相关资料中了解到,山东科技社开发的《妈妈宝宝手机报》已正式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网上运行山东友谊社还与上海盛大网络公司联合开发了“游逸天下”手机旅游平台。此外,还有今年全国两会上出版界的微博名人——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飞统领下的企业,除了作为主业的出版业迅速做大做强之外,集团所属从事外贸业务的安徽华文国际经贸公司成立5年净资产增长10倍,2010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人民币28亿元(数据来自安徽出版集团网)。
即使是在传统主业上,少儿社的出版人们也以不断创新为己任,如明天社新推出的用环保无害荧光印刷技术制作的“魔法夜光书”;苏少社的动漫书刊群优势;安徽少儿社的《巴菲特投资俱乐部》同名漫画图书等。
以上出版界种种举措表明:中国出版业,特别是少儿出版业的众多出版人,在转企后越来越具有依托行业外资源做大做强的意识,对未来出版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格局也越来越有前瞻意识。
旧体制 旧观念 碍发展
虽然中国的整个出版业在2010年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行业转企改制,但是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和人们头脑中仍存在的与现代企业制度格格不入的一些意识,却不会随着机构名称的企业化公司化而一夜改变。在全行业进入改制后时代的相当长一段时期,这都是各出版机构的负责人和经营者必须面对的真正转型期。
作为先行一步的地方出版社,“华东六少”也同样面对这样的行业问题。如出版社已经成为企业公司,但是在出版合同管理上却不重视,本应在收取作者稿件时就签订的出版合同有时却习惯性地拖到出书前还未签订,由此给企业的经营留下了隐患。还有的出版集团权利意识浓厚,对所属出版社的人、财、物权紧抓不放,而已经作为企业的出版社没有多少自主权,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大旗”下,也限制了出版社自主发展的空间。
即使是规模可观的国有出版集团,也同样要面对相同的困惑。曾经有位行业内龙头地位集团的著名掌门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由于对国外出版企业的收购需要上亿规模的资金,限于国内现有的相关资金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需要至少数月时间,而国外参与收购竞标的对手则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收购合同的签订。
记者在一份某出版集团2010年的内部总结材料上看到这样一段内容:长期在事业单位里形成的体质机制、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还在延续,由于管理缺位形成的“软、懒、散”状况还一定程度存在,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土壤,缺少发展活力。……亟待形成一支现代出版人团队。
从上述种种现象记者深深感到,中国出版业已经开始走的企业化、产业化之路还要克服很多困难,还要靠一代代有激情想干事的众多企业出版人的奋斗、探索,即使这种探索有时会有阻碍。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出版业数字化迷局 数字图书的版权保护
上海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李东东谈五年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新期待
新闻出版业未来五年将加快改革发展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