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企业化生存要迈“两道坎儿”
2011-05-24 09:39:29.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责编:江佳
- 摘要:
- 经过近10年的持续推进,我国500多家出版社终于转企改制。但这不是终点,因为下一步的工作更艰巨,一个生存问题,一个发展问题,足以让那些靠吃政策饭生存的社长、总编们头痛不已。
【CPP114】讯:经过近10年的持续推进,我国500多家出版社终于转企改制。但这不是终点,因为下一步的工作更艰巨,一个生存问题,一个发展问题,足以让那些靠吃政策饭生存的社长、总编们头痛不已。
事实上,转企改制最大的作用就是使出版社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出版社在种种“保护伞”的庇护下,大多处于政策化生存、政府化生存和事业化生存的状态,即使我国步入市场经济已久,但出版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仍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各种政策因素的影响,使许多出版社的经营工作始终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游走。因此,当企业化生存到来的时候,就会出现某些惊慌失措的现象。对此,有一些常识性的东西需要加以强调,或说是未来出版社的生存之道,有“两道坎儿”就需要我们迈过去。
首先,我们最需要迈过去的是“三无出版社”这道坎儿。何谓三无?即无编辑、无作者和无版权。产生这种怪现象的土壤是所谓“三有”,即有资助、有书商和有书号。我这里说的“无编辑”,是指策划编辑。有些出版社只有给书商看稿子的编辑,他们至多是案头编辑。检验一个编辑有没有策划能力,就是要看他的手中是否有作者和图书版权。所以说,策划编辑与作者、书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辑是龙头。一个出版社如果放弃了“以编辑工作为中心”,它就会沦为“三无出版社”。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没有人才,出版社或出版集团都会走向空壳化。试问,在一个健全的商业社会中,这算是什么出版企业呢?如果说在没转制之前,有些出版社依靠政策和书号还可以维持生计的话,那么在企业化之后,它首先敲响的就是“政策+书号”这种畸形模式的丧钟。所以需要郑重指出的是,目前出版社无论状态如何,一定要尽早地把自己从“三无”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这可能是我们赖以企业化生存的唯一出路。
另外,关于自主版权建设,还要多说几句。一个出版社有自主版权的书、有自主经营权的书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也是需要坚持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信你翻开一些出版社的书目,剔除民营书商们的书,看一看我们自己做的书还有几本?正是由于没有自主版权建设,当转企改制来到的时候,当数字化来到的时候,当民营书商迅速崛起的时候,当出版管理政策日渐宽松的时候,我们才会一次次地慌乱起来。有人可能会说,搞自主版权建设,哪那么容易啊?没错,是不容易。但上海世纪、商务、三联、广西师大等出版单位不是做得很好么?许多民营书商在一无政策、二无书号的情况下,不是也把自己的自主版权建设做得很好么?所以说,只要我们建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事情还是可以做好的。尤其是在“做,可能会失败;不做,肯定会失败”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什么,不是一件很清楚的事情么?
其次,我们需要迈过的是“资本运作”这道坎儿,就是出版社的股份制改造。它实际上是转企改制的深化,也是我们下一步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年,由于集团化、股份制、上市等风潮的影响,出版界流动着一种恐惧心理,担心“极端商业化”会摧毁我们的文化产业,担心股份制改造会最终冲散我们的行业优势,担心一些商业激进分子会在追求资本最大化的疯狂中,忘记了出版文化,携着贪婪的欲望绝尘而去。在这场风潮中,确实有一些负面的例子,对我们的认识产生种种不良影响。诸如一些有名的出版品牌垮掉了,许多好书得不到正常出版,许多垃圾书却在商业化的狂热中纷纷涌现出来等。但是,时代的潮流从来不会因为它行进过程中的枝节问题而改变其基本的发展规律。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资本的力量必然会显现出来,影响我们、引导我们、冲击我们。问题的关键更在于我们对自我把持的能力。
事实上,转企改制最大的作用就是使出版社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出版社在种种“保护伞”的庇护下,大多处于政策化生存、政府化生存和事业化生存的状态,即使我国步入市场经济已久,但出版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仍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各种政策因素的影响,使许多出版社的经营工作始终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游走。因此,当企业化生存到来的时候,就会出现某些惊慌失措的现象。对此,有一些常识性的东西需要加以强调,或说是未来出版社的生存之道,有“两道坎儿”就需要我们迈过去。
首先,我们最需要迈过去的是“三无出版社”这道坎儿。何谓三无?即无编辑、无作者和无版权。产生这种怪现象的土壤是所谓“三有”,即有资助、有书商和有书号。我这里说的“无编辑”,是指策划编辑。有些出版社只有给书商看稿子的编辑,他们至多是案头编辑。检验一个编辑有没有策划能力,就是要看他的手中是否有作者和图书版权。所以说,策划编辑与作者、书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辑是龙头。一个出版社如果放弃了“以编辑工作为中心”,它就会沦为“三无出版社”。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没有人才,出版社或出版集团都会走向空壳化。试问,在一个健全的商业社会中,这算是什么出版企业呢?如果说在没转制之前,有些出版社依靠政策和书号还可以维持生计的话,那么在企业化之后,它首先敲响的就是“政策+书号”这种畸形模式的丧钟。所以需要郑重指出的是,目前出版社无论状态如何,一定要尽早地把自己从“三无”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这可能是我们赖以企业化生存的唯一出路。
另外,关于自主版权建设,还要多说几句。一个出版社有自主版权的书、有自主经营权的书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也是需要坚持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不信你翻开一些出版社的书目,剔除民营书商们的书,看一看我们自己做的书还有几本?正是由于没有自主版权建设,当转企改制来到的时候,当数字化来到的时候,当民营书商迅速崛起的时候,当出版管理政策日渐宽松的时候,我们才会一次次地慌乱起来。有人可能会说,搞自主版权建设,哪那么容易啊?没错,是不容易。但上海世纪、商务、三联、广西师大等出版单位不是做得很好么?许多民营书商在一无政策、二无书号的情况下,不是也把自己的自主版权建设做得很好么?所以说,只要我们建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事情还是可以做好的。尤其是在“做,可能会失败;不做,肯定会失败”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什么,不是一件很清楚的事情么?
其次,我们需要迈过的是“资本运作”这道坎儿,就是出版社的股份制改造。它实际上是转企改制的深化,也是我们下一步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年,由于集团化、股份制、上市等风潮的影响,出版界流动着一种恐惧心理,担心“极端商业化”会摧毁我们的文化产业,担心股份制改造会最终冲散我们的行业优势,担心一些商业激进分子会在追求资本最大化的疯狂中,忘记了出版文化,携着贪婪的欲望绝尘而去。在这场风潮中,确实有一些负面的例子,对我们的认识产生种种不良影响。诸如一些有名的出版品牌垮掉了,许多好书得不到正常出版,许多垃圾书却在商业化的狂热中纷纷涌现出来等。但是,时代的潮流从来不会因为它行进过程中的枝节问题而改变其基本的发展规律。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资本的力量必然会显现出来,影响我们、引导我们、冲击我们。问题的关键更在于我们对自我把持的能力。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