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出版传媒集团转企改制之路
2011-06-29 10:43:19.0 来源:新华网 责编:陈伊超
- 摘要:
- 获得“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的原宁夏人民出版社曾有着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出版市场的变革,过度依赖于教材租型出版业务的出版社丢失了仅存的薄利“阵地”,逐渐陷入连年亏损、印刷厂聚众讨债、生产资金链断档的困难境地。
【CPP114】讯:获得“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的原宁夏人民出版社曾有着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出版市场的变革,过度依赖于教材租型出版业务的出版社丢失了仅存的薄利“阵地”,逐渐陷入连年亏损、印刷厂聚众讨债、生产资金链断档的困难境地。
借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以原宁夏人民出版社为主整合成立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体制改革,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通过与中国出版集团优势互补,品牌影响力得到提高。实现了从“保吃饭”到“谋发展”华美转身!
“不改革如同温水煮青蛙,死路一条”
成立于1958年的宁夏人民出版社曾有过辉煌的历史,50多年出版图书15000余种,有600多种在国内各种图书评奖中获奖,其中有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提名奖等。
然而,随着出版市场的变革,出版社丢失了仅存的教材租型出版薄利“阵地”。2007年底以前形成的各种负债金额高达3145万元,当年又亏损962万元。
2008年,杨宏峰临危受命,出任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
虽然对困境已有心理准备,但没有想到会来得如此“猛烈”。杨宏峰上任第一年,迎接他的“见面礼”是各地法院发来的9张讨债传票。
“当时的困境可想而知。”他回忆说,出版社员工已经习惯躺在教材上吃饭,而教材出版的改革无疑彻底断了出版社生存的根基。
此时,出版社已经犹如一只搁浅的航船,难以扬帆起航。
按照规律,每年秋季中小学教材应该在6月至8月印刷完毕,然而,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印刷纸张频频涨价,宁夏人民出版社“无钱下单”,造纸厂拒绝先生产再付钱。
出版社已然负债累累,且由于事业单位的融资渠道不畅通,银行最大的授信贷款额度仅500万元。直到7月下旬,开学仅剩1个月,杨宏峰才费尽周折贷到2000万元。
贷款被直接打到造纸厂银行账户,造纸厂连夜生产、印刷厂24小时不间断开工,终于赶在9月1日前印好全区110万中小学生所需教材,政治任务得以完成,出版社“最后一点脸面”得以保住。
面对如此难堪局面,杨宏峰意识到:“不改革如同温水煮青蛙,死路一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就要坚定不移、大刀阔斧进行转企改制,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
2009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原宁夏人民出版社为重点,10家出版社、期刊社、新华书店为重要组成部分,组建成立了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从而实现了宁夏出版发行资源的全面整合。
“扭亏为盈”创造新局面
杨宏峰说,通过整合区内资源,宁夏出版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形成了资产数亿元、收入过亿元的经营实体;打通了产业链,实现了出版发行一条龙体系;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资源和资金,形成突破优势。
整合后,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历了一场攸关生死的“调结构”进程。
集团将教材租型出版业务全部划归一个部门,削去其他部门最后一点依靠,将其逼向市场找项目创效益。
置之死地而后生,各部门唯有不断创新突破。在教育出版领域,深度开发校本教材、高职高专教材等板块,通过量的不断加大扩张市场;在数字出版领域,与武汉黄冈中学网校开辟了网上辅导教学的新领域;多渠道充实“黄河网上书店”,可供销售书目增至9000多种
文化产业是智慧产业、创意产业,要多出文化精品,就要通过转企改制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的人才“滞胀”问题,建立聚人才的灵活用人机制。
改制后,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打破论资排辈和干部终身制,“择优录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氛围透明清新。通过竞争上岗,集团先后调整选用了71名中层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40多名硕士研究生充实到各业务岗位。
而奖金与业绩直接挂钩让混日子不再可能。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石晓燕说,以前很多职工有事业单位的惯性“干多干少一个样”,而转企改制后很多人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主动策划靠近市场的选题,争取多出好书、精品图书。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政经室编辑刘建英去年参与编写了20余种图书,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40多万元,她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借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以原宁夏人民出版社为主整合成立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体制改革,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通过与中国出版集团优势互补,品牌影响力得到提高。实现了从“保吃饭”到“谋发展”华美转身!
“不改革如同温水煮青蛙,死路一条”
成立于1958年的宁夏人民出版社曾有过辉煌的历史,50多年出版图书15000余种,有600多种在国内各种图书评奖中获奖,其中有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提名奖等。
然而,随着出版市场的变革,出版社丢失了仅存的教材租型出版薄利“阵地”。2007年底以前形成的各种负债金额高达3145万元,当年又亏损962万元。
2008年,杨宏峰临危受命,出任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
虽然对困境已有心理准备,但没有想到会来得如此“猛烈”。杨宏峰上任第一年,迎接他的“见面礼”是各地法院发来的9张讨债传票。
“当时的困境可想而知。”他回忆说,出版社员工已经习惯躺在教材上吃饭,而教材出版的改革无疑彻底断了出版社生存的根基。
此时,出版社已经犹如一只搁浅的航船,难以扬帆起航。
按照规律,每年秋季中小学教材应该在6月至8月印刷完毕,然而,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印刷纸张频频涨价,宁夏人民出版社“无钱下单”,造纸厂拒绝先生产再付钱。
出版社已然负债累累,且由于事业单位的融资渠道不畅通,银行最大的授信贷款额度仅500万元。直到7月下旬,开学仅剩1个月,杨宏峰才费尽周折贷到2000万元。
贷款被直接打到造纸厂银行账户,造纸厂连夜生产、印刷厂24小时不间断开工,终于赶在9月1日前印好全区110万中小学生所需教材,政治任务得以完成,出版社“最后一点脸面”得以保住。
面对如此难堪局面,杨宏峰意识到:“不改革如同温水煮青蛙,死路一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就要坚定不移、大刀阔斧进行转企改制,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
2009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以原宁夏人民出版社为重点,10家出版社、期刊社、新华书店为重要组成部分,组建成立了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从而实现了宁夏出版发行资源的全面整合。
“扭亏为盈”创造新局面
杨宏峰说,通过整合区内资源,宁夏出版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形成了资产数亿元、收入过亿元的经营实体;打通了产业链,实现了出版发行一条龙体系;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资源和资金,形成突破优势。
整合后,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历了一场攸关生死的“调结构”进程。
集团将教材租型出版业务全部划归一个部门,削去其他部门最后一点依靠,将其逼向市场找项目创效益。
置之死地而后生,各部门唯有不断创新突破。在教育出版领域,深度开发校本教材、高职高专教材等板块,通过量的不断加大扩张市场;在数字出版领域,与武汉黄冈中学网校开辟了网上辅导教学的新领域;多渠道充实“黄河网上书店”,可供销售书目增至9000多种
文化产业是智慧产业、创意产业,要多出文化精品,就要通过转企改制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的人才“滞胀”问题,建立聚人才的灵活用人机制。
改制后,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打破论资排辈和干部终身制,“择优录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氛围透明清新。通过竞争上岗,集团先后调整选用了71名中层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40多名硕士研究生充实到各业务岗位。
而奖金与业绩直接挂钩让混日子不再可能。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石晓燕说,以前很多职工有事业单位的惯性“干多干少一个样”,而转企改制后很多人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主动策划靠近市场的选题,争取多出好书、精品图书。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政经室编辑刘建英去年参与编写了20余种图书,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40多万元,她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