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戏单记录一段历史
2011-07-08 11:18:49.0 来源:新华网 责编:王岑
- 摘要:
- 现在的戏单越做越精美,从一开始的单页单面到现在的装订成册,从铅字排印到现在的彩色胶印,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印刷技术和制作水平,也反映了一段时间戏剧演员的变化和艺术水准,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CPP114】讯:当许多“90后”们忙于玩电脑、打游戏、逛街时,他却深深迷恋于闽剧。他是闽剧的“铁杆粉丝”,收藏了3000多张闽剧戏单。这个90后男孩叫林乐平。
扎在中老年人群中听闽剧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台江区苍霞新城。在小区老人活动室里,几个喜欢唱闽剧的“老票友”咿咿呀呀地唱着闽剧,旁边椅子上坐着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就是林乐平,今年18岁。“虽然喜欢闽剧,但是我不太会唱,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听。”
林乐平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以前家就在台江这边,附近的老邻居有几个很喜欢闽剧,从小就听着他们唱,慢慢地受他们影响我也开始喜欢上了闽剧,现在,只要是闽剧团演出,我都一场不落地去看。”
“很多人认为爱闽剧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像我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不会喜欢慢节奏的闽剧,可是我认为,闽剧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就是人们所说的‘虾油味’,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这种带着浓浓乡音的闽剧,就会让人倍感亲切。”林乐平说,小区里有不少到国外打工的福州人,逢年过节他们从国外回来,一定会叫上剧团,在小区里摆上场子,唱个几天,“这些是‘福利’,每次我都会搬个凳子坐在台下看”。
常到旧书摊“淘”戏单
“不光喜欢闽剧,我还收藏了很多闽剧的戏单。”在自家阳台,林乐平从牛皮纸资料袋里拿出一叠叠的戏单。“以前,戏院为了吸引观众,把当天演出的曲目写在‘折子’上宣传,这就是最早的‘戏单’,现在的戏单分为两种,一种是贴在剧院门口的海报,一种是观众入场时由演出单位或剧场散发的有剧情简介的‘节目单’,我收藏的主要就是节目单。”说起自己收藏的这些宝贝,林乐平滔滔不绝。林乐平介绍,他父亲就爱好收藏,家里收藏了不少漆器和邮票,自己受父亲影响也开始收集各种藏品。
“我最早收藏的戏单,是2003年在一个旧书摊上花3块钱买的。”林乐平拿出一本厚厚的《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作品集》,“这是1993年在福州举办的演出比赛,福州闽剧演员陈乃春老师摘取了‘梅花奖’,这是闽剧演员第一次拿梅花奖。”
从那以后,林乐平经常去逛旧书摊,看有没有戏单。现在,他共收集了3000多张闽剧戏单。“主要是从1983年到现在的,有在香港演出的,也有在国外演出的,中文外文的都有。”
一张戏单记录一段历史
据林乐平介绍,现在戏单在收藏界比较冷门,但是这些戏单是追忆戏剧历史的原始载体,蕴含着时代的变迁。“你看,这是我所有收藏里最早的戏单。”记者看到,这是一张1983年4月顺昌县闽剧团在福州演出的戏单,这张戏单很简陋,用红色铅印的大字写着曲目和演员,甚至连曲目介绍都是寥寥几字。林乐平手中的其他戏单,时间距现在越近,制作越精美,甚至一些戏单用铜版纸制作,上面还加了塑封。“现在的戏单越做越精美,从一开始的单页单面到现在的装订成册,从铅字排印到现在的彩色胶印,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印刷技术和制作水平,也反映了一段时间戏剧演员的变化和艺术水准,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我希望能通过这些戏单,给专业人士研究闽剧带来帮助,也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林乐平说。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植入式团购走俏庆典市场
户外广告禁用有歧义“网络用语”
开印章店:印出条财路
重温纽约“图钉”印迹
扎在中老年人群中听闽剧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台江区苍霞新城。在小区老人活动室里,几个喜欢唱闽剧的“老票友”咿咿呀呀地唱着闽剧,旁边椅子上坐着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就是林乐平,今年18岁。“虽然喜欢闽剧,但是我不太会唱,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听。”
林乐平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以前家就在台江这边,附近的老邻居有几个很喜欢闽剧,从小就听着他们唱,慢慢地受他们影响我也开始喜欢上了闽剧,现在,只要是闽剧团演出,我都一场不落地去看。”
“很多人认为爱闽剧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像我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不会喜欢慢节奏的闽剧,可是我认为,闽剧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就是人们所说的‘虾油味’,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这种带着浓浓乡音的闽剧,就会让人倍感亲切。”林乐平说,小区里有不少到国外打工的福州人,逢年过节他们从国外回来,一定会叫上剧团,在小区里摆上场子,唱个几天,“这些是‘福利’,每次我都会搬个凳子坐在台下看”。
常到旧书摊“淘”戏单
“不光喜欢闽剧,我还收藏了很多闽剧的戏单。”在自家阳台,林乐平从牛皮纸资料袋里拿出一叠叠的戏单。“以前,戏院为了吸引观众,把当天演出的曲目写在‘折子’上宣传,这就是最早的‘戏单’,现在的戏单分为两种,一种是贴在剧院门口的海报,一种是观众入场时由演出单位或剧场散发的有剧情简介的‘节目单’,我收藏的主要就是节目单。”说起自己收藏的这些宝贝,林乐平滔滔不绝。林乐平介绍,他父亲就爱好收藏,家里收藏了不少漆器和邮票,自己受父亲影响也开始收集各种藏品。
“我最早收藏的戏单,是2003年在一个旧书摊上花3块钱买的。”林乐平拿出一本厚厚的《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作品集》,“这是1993年在福州举办的演出比赛,福州闽剧演员陈乃春老师摘取了‘梅花奖’,这是闽剧演员第一次拿梅花奖。”
从那以后,林乐平经常去逛旧书摊,看有没有戏单。现在,他共收集了3000多张闽剧戏单。“主要是从1983年到现在的,有在香港演出的,也有在国外演出的,中文外文的都有。”
一张戏单记录一段历史
据林乐平介绍,现在戏单在收藏界比较冷门,但是这些戏单是追忆戏剧历史的原始载体,蕴含着时代的变迁。“你看,这是我所有收藏里最早的戏单。”记者看到,这是一张1983年4月顺昌县闽剧团在福州演出的戏单,这张戏单很简陋,用红色铅印的大字写着曲目和演员,甚至连曲目介绍都是寥寥几字。林乐平手中的其他戏单,时间距现在越近,制作越精美,甚至一些戏单用铜版纸制作,上面还加了塑封。“现在的戏单越做越精美,从一开始的单页单面到现在的装订成册,从铅字排印到现在的彩色胶印,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印刷技术和制作水平,也反映了一段时间戏剧演员的变化和艺术水准,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我希望能通过这些戏单,给专业人士研究闽剧带来帮助,也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林乐平说。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植入式团购走俏庆典市场
户外广告禁用有歧义“网络用语”
开印章店:印出条财路
重温纽约“图钉”印迹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