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出版人俞晓群:经典是国家的精神脊梁不能抽空
2011-08-15 08:37:03.0 来源:东北新闻网 责编:陈伊超
- 摘要:
- 在畅销书之外,还应有一个“好书”的概念,从文化的角度对出版物进行评价。只有这两套评价体系同时存在,公众阅读才是有质量的。
【CPP114】讯:核心观点
在畅销书之外,还应有一个“好书”的概念,从文化的角度对出版物进行评价。只有这两套评价体系同时存在,公众阅读才是有质量的。
俄罗斯人看书展时,一边排队买票,一边默默地看书。这就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心灵问题”。
什么书畅销就读什么书,愚不可及。
日本漫画那么泛滥,为什么日本儿童的心智发展没有受到毒害?因为他们在看漫画的同时,还有大量经典童书可看。
俞晓群,著名出版人,海豚出版社社长。他提出“书香社会”的出版理念,主持策划了很多具有很高思想与学术价值的丛书,如“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万象书坊”、“海豚书馆”等,从国外引进“探索书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系列图书”、《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牛津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世界著名品牌图书。作为一个学者,他的著作和译著有:《自然数中的明珠》、《数学经验》、《数术探秘》、《人书情未了》、《一个通才的绝唱》、《数与数术札记》、《一面追风,一面追问》、《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蓬蒿人书语》等。
最近,本报将10年之间有关公众阅读情况的各种调查进行了一个细致的梳理,虽然各个调查的统计口径不同,出发点和倾向性也不尽相同,但数据所显示出的基本特点是一致的:在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提高、特别是数字阅读率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图书特别是纸质书的阅读在一度跌入低谷后有了微弱的回升;但是,总体上升、看似乐观的数据中,如果细加分析,功利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经典作品正在淡出公众的阅读生活,令人忧虑。
情况是否如此?记者专访了著名出版人俞晓群先生。
畅销书和好书是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
俞晓群同意这种说法,“这10年确实比较典型,经典阅读出现了问题,而作为生产经典的出版者本身也出了问题,致力于生产经典的出版人越来越少了。”
问题出在哪里?俞晓群认为,这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高峰,是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出版改革也由此向纵深迈进。缺少经典阅读的问题,从出版者来说,就是缺少经典生产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操作者对改革的思想准备不足。书业,以贩卖文化为生存之本,这一点与生产电视、机床的企业有极大的不同。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属性。但是在出版改革的操作上,恰恰有很多时候是在以等同于一般生产企业、等同于一般商品的方式进行着。这就使大量商业化的观念对书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怎样评价一个编辑或者一个出版社的工作业绩呢?以前有重点书、重点项目,这几年一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标准就是畅销书,单纯地用利润判断图书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而导致出版行业中的“极端商业化”思潮的盛行。
畅销书的概念,我们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从西方引进的。畅销书的英文是Bestseller,最好的商品。可见,西方国家是以经营一般商品的方式在经营畅销书。但是,不能忽略的是,西方国家还有一个“好书”的概念,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出版物进行评价的。只有这两套评价体系同时存在,出版和公众阅读才是有质量的。“我前些年到美国去,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历。那一年美国最畅销的书是《莫妮卡的故事》,也就是莱温斯基的书,当时在美国畅销得不得了。我问美国的一位大出版家,这是你们今年的文化头牌吗?他很不高兴地说:‘这是什么话,哪里是文化头牌,这是垃圾头牌。’”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种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但在当今的中国发生,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发生。比如中国香港地区,为什么有人说它经济发达了,文化却出现了“沙漠化”的现象?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总结各个方面的经验,在文化建设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然整个社会的商业化冲动,依然会造成整体文化产品品质的下降。欣慰的是,这几年,中央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着手调整改革思路。
缺乏经典阅读的国家在文化上是非常危险的
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情况。不少读者和声称不爱读书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生活都表示没有什么追求。或者说书太贵了,或者说没时间。但是,在孩子的阅读上,他们却很舍得投入,而且对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很挑剔,如果孩子热衷于读那些戏说、穿越题材的漫画和流行小说,他们会深感忧虑。那么,公众对经典图书的重要性到底认识到什么程度呢?
什么是好书?俞晓群举了一个例子:在主持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丛书时,我们专门聘请了商务印书馆老总陈原和刘杲做总顾问,陈原选书的唯一标准是“存留价值”。是的,经典是人类文化思想的精华,是否具有存留价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经典作品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是绝对不能抽空的。缺少经典阅读的国家在文化上将是非常危险的。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经典的重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上来进行引导和提倡。
“一次,到俄罗斯参加书展,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从国家到民众对于作家的尊重,在他们的街市上、乡野间,经常可以看到普希金、托尔斯泰等大作家的雕像。我想,无论任何国度、任何时代、任何状况,作家的受人尊重与自尊都是重要的。”
在畅销书之外,还应有一个“好书”的概念,从文化的角度对出版物进行评价。只有这两套评价体系同时存在,公众阅读才是有质量的。
俄罗斯人看书展时,一边排队买票,一边默默地看书。这就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心灵问题”。
什么书畅销就读什么书,愚不可及。
日本漫画那么泛滥,为什么日本儿童的心智发展没有受到毒害?因为他们在看漫画的同时,还有大量经典童书可看。
俞晓群,著名出版人,海豚出版社社长。他提出“书香社会”的出版理念,主持策划了很多具有很高思想与学术价值的丛书,如“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万象书坊”、“海豚书馆”等,从国外引进“探索书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系列图书”、《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牛津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世界著名品牌图书。作为一个学者,他的著作和译著有:《自然数中的明珠》、《数学经验》、《数术探秘》、《人书情未了》、《一个通才的绝唱》、《数与数术札记》、《一面追风,一面追问》、《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蓬蒿人书语》等。
最近,本报将10年之间有关公众阅读情况的各种调查进行了一个细致的梳理,虽然各个调查的统计口径不同,出发点和倾向性也不尽相同,但数据所显示出的基本特点是一致的:在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提高、特别是数字阅读率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图书特别是纸质书的阅读在一度跌入低谷后有了微弱的回升;但是,总体上升、看似乐观的数据中,如果细加分析,功利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经典作品正在淡出公众的阅读生活,令人忧虑。
情况是否如此?记者专访了著名出版人俞晓群先生。
畅销书和好书是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
俞晓群同意这种说法,“这10年确实比较典型,经典阅读出现了问题,而作为生产经典的出版者本身也出了问题,致力于生产经典的出版人越来越少了。”
问题出在哪里?俞晓群认为,这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高峰,是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出版改革也由此向纵深迈进。缺少经典阅读的问题,从出版者来说,就是缺少经典生产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操作者对改革的思想准备不足。书业,以贩卖文化为生存之本,这一点与生产电视、机床的企业有极大的不同。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属性。但是在出版改革的操作上,恰恰有很多时候是在以等同于一般生产企业、等同于一般商品的方式进行着。这就使大量商业化的观念对书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怎样评价一个编辑或者一个出版社的工作业绩呢?以前有重点书、重点项目,这几年一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标准就是畅销书,单纯地用利润判断图书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而导致出版行业中的“极端商业化”思潮的盛行。
畅销书的概念,我们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从西方引进的。畅销书的英文是Bestseller,最好的商品。可见,西方国家是以经营一般商品的方式在经营畅销书。但是,不能忽略的是,西方国家还有一个“好书”的概念,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出版物进行评价的。只有这两套评价体系同时存在,出版和公众阅读才是有质量的。“我前些年到美国去,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历。那一年美国最畅销的书是《莫妮卡的故事》,也就是莱温斯基的书,当时在美国畅销得不得了。我问美国的一位大出版家,这是你们今年的文化头牌吗?他很不高兴地说:‘这是什么话,哪里是文化头牌,这是垃圾头牌。’”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种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但在当今的中国发生,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发生。比如中国香港地区,为什么有人说它经济发达了,文化却出现了“沙漠化”的现象?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总结各个方面的经验,在文化建设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然整个社会的商业化冲动,依然会造成整体文化产品品质的下降。欣慰的是,这几年,中央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着手调整改革思路。
缺乏经典阅读的国家在文化上是非常危险的
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情况。不少读者和声称不爱读书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生活都表示没有什么追求。或者说书太贵了,或者说没时间。但是,在孩子的阅读上,他们却很舍得投入,而且对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很挑剔,如果孩子热衷于读那些戏说、穿越题材的漫画和流行小说,他们会深感忧虑。那么,公众对经典图书的重要性到底认识到什么程度呢?
什么是好书?俞晓群举了一个例子:在主持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丛书时,我们专门聘请了商务印书馆老总陈原和刘杲做总顾问,陈原选书的唯一标准是“存留价值”。是的,经典是人类文化思想的精华,是否具有存留价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经典作品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是绝对不能抽空的。缺少经典阅读的国家在文化上将是非常危险的。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经典的重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上来进行引导和提倡。
“一次,到俄罗斯参加书展,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从国家到民众对于作家的尊重,在他们的街市上、乡野间,经常可以看到普希金、托尔斯泰等大作家的雕像。我想,无论任何国度、任何时代、任何状况,作家的受人尊重与自尊都是重要的。”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