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马不停蹄涨价的背后暗藏玄机
2006-07-24 10:08:43.0 来源:hc360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7月12日,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再次宣布柯达大中华区印前产品涨价。此次涉及的产品包括传统胶片、数码胶片、传统版材和CTP版材,涨价幅度为3%~10%不等。
这已经是2006年柯达的第二次涨价了,第一次涨价发生在两个月前,也就是5月份。柯达如此马不停蹄涨价究竟为何?难道就仅仅是因为原材料价格飙升这样简单吗?笔者想在这里写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讨论。
一路飙升的国际原材料价格显而易见是此次价格调整的罪魁祸首
柯达的涨价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主要的原因是铝材、银和汽油等原材料价格在短时间内的激增对柯达印前耗材的生产带来了很大压力。银价上涨幅度曾达200%,能源上涨70%,有机化学原料价格也曾有将近30%的上涨。实际上,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柯达一直承担着巨大的费用。面对利润一再降低的境况,柯达也就只能“情非得已”地通过涨价来削减一部分压力。
拿PS版来说,铝价会影响PS版70%左右的成本。铝是地球上含量最为丰富的矿物质之一,但不幸的是,要想把它从地下开采出来,再转变到我们所需的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能源。生产铝的企业每年花在电上的钱就超过了20亿美元。能源价格的上涨导致了铝价的上涨,进而导致了PS版价格的上涨。
CTP版是否涨价,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铝板的价格。据柯达大中华区高层领导介绍,尽管柯达做了各式各样的努力来尽可能地吸收因铝材涨价而增长的生产成本,但是内部的吸收也是有限的,柯达以前生产的CTP版用的是期货的铝,期货的铝用完了之后,铝材涨价带来的压力更大。如果柯达不涨价的话就无利润可言了。
涨价背后暗藏玄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
对于这次涨价事件,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是,传统版材和CTP版材价格虽然都有所增长,但是两者相比,传统版材涨价的幅度更高。究其原因,是,柯达所实行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进退”策略,即要在数码业务上“大有作为”,与此同时,在传统业务上“有所不为”。
曾几何时,业内流传着“柯达印胶片简直就像是印钞票”的佳话,那时,柯达在胶片行业中的地位是那样的至高无上。但是,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胶片业务所受的冲击在过去两年里远远超过柯达的想象。传统胶片销售和冲印收入下滑太快,股票一直亏损成了不可回避的现实。
为了尽快走出低谷,柯达不得不开始了巨大而艰难的转型。柯达大量缩减美国和中国传统业务的产量,并做出了全球25000人的裁员计划,其中缩减的人员主要来自传统业务的生产和管理领域。
与此同时,柯达还紧急提速数码业务。公司投资近1亿美元,在厦门建立计算机直接制版(CTP)工厂,服务于快速增长的商业印刷业。新厂将进一步扩展柯达厦门工厂作为数码媒介、耗材和相关产品生产中心的角色。
此次涨价其实正是柯达“有所为有所不为”战略中的一个小战术。传统版材价格提高幅度相对较高会缩小了传统版材和CTP版材价格的差距。随着传统版材和胶片价格的双双走高,传统业务的价格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这势必会将客户更多地吸引到CTP设备的使用上来,从而提高CTP设备在中国市场的普及度,为下一步侵吞中国CTP市场做好铺垫。
涨价也是为了在传统版材正式退出市场之前攫取最后的利润
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大中华区耗材产品市场总监姚思敏的话一语道破天机:“柯达业务的重点是往高端走,如做 CTP 版等。继续走老路的话,要么以量来取胜,要么提高产品价格。”
事实证明靠量来取胜显然行不通。柯达曾经将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截至2002年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这些投资不仅没有提供足够的利润,还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成为了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
在这种情况下,柯达要想在传统业务上获得更大利润,显然就必须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实现。
传统胶卷和版材的生命周期正处于衰退期。尽管柯达不能改变这一趋势,但可以尽量延长它的生命周期,并且可以通过涨价在它正式退出市场之前攫取最后的利润,为柯达成本结构的变化做好充足的资金准备,支持柯达自身向数码影像技术和产品的转移。
结束语
在柯达的这次涨价事件中,我们在表面上看到的是原材料涨价这样的显而易见、堂而皇之的原因,实际上,其中却暗藏玄机,柯达的市场战略暴露无疑。这次涨价一方面为促进CTP等数码业务销售收入的增加做好了铺垫,另一方面做到了对传统业务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公司达到整体的营业利润目标,真可谓“一箭双雕”!目前,行业内涨价风暴愈演愈烈,其他厂商似乎也在伺机而动。柯达的印前产品价格究竟是就此停歇还是一路涨上去?如果涨,那第三次涨价是什么时候?对于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管价格再怎么涨,都始终不能逾越国内印刷企业所能承受的成本极限!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