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京国际出版论坛聚焦新技术
2006-08-29 09:31:06.0 来源:新京报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总裁陈万雄在发言中称:“我们这一代,属于传统图书经营和出版者的最后一代人.”
“新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变化,已不是传统范围内的改进,而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国内有些出版社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但他们缺乏系统和整体的思维,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昨日上午,在“2006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这样说。将新技术运用于出版业成了与会出版人的共识。
由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这一出版论坛是中国举办的最重要的国际出版论坛,也是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即BIBF)的前奏。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新技术与出版业”,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和俄罗斯联邦出版与大众传媒署署长谢斯拉文斯基分别发言介绍了中俄两国出版业运用新技术的情况,威科集团、施普林格、哈珀·柯林斯、亚马逊、谷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等公司高层负责人也在论坛上做了发言。
全球最大的英文出版商之一,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简·弗里德曼女士在发言中称:“在美国,当人们阅读图书的总量保持上升,但年轻人的阅读量却在下降,这些消费者把阅读从图书转移到了网络。”根据她的统计,中国人通过网络阅读新闻的人数比其他国家要多,到2005年4月,中国的电子图书已接近14.8万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电子图书最多的国家。
“这意味着出版商必须要使自己的图书被网上的消费者看到,而且价格合适,方式适宜,并在数字化领域有更多创新。”简·弗里德曼还介绍说,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是第一家宣布将由自身实现图书数字化,而不是交给亚马逊和谷歌来数字化的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介绍了高教社在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内容资源建设方面做的探索,他的观点与陈万雄如出一辙:网络出版对出版业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互联网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生产力工具,在出版业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它与传统出版业的整合,预示着一个传统出版时代的结束。
刘志鹏称,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出版时代信息的选择权、主导权在受众手中,这就扭转了传统出版以传播者为主导的局面,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习惯来为其定制专门的“出版物”,网络出版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个性化的贴身服务成为可能。
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将于明日正式在国展开幕。
陈万雄:纸介图书可能消失 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改变
作为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总裁,陈万雄对于传统出版业走势有着强烈的紧迫感。两年前,陈万雄在北京出版论坛曾发言强调“新业务新科技的决策”,并表示会投入相当资源。时隔两年,香港联合集团的电子出版业务已往前迈出了一大步:2004年,集团开发出多种出版软件;2005年,引入获得美国专利技术的电子翻页技术;2006年,获得政府教育基金资助,准备在未来两年内开发一个面向香港中学生的电子书图书馆。
此次,陈万雄在发言中称:“我们这一代,属于传统图书经营和出版者的最后一代人。从过去十多年来看,新科技已在图书出版业大范围内应用。”他表示,读者的阅读习惯是可以改变的,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出现完全可以替代纸介书的产品,其使用也将更为便捷。
数据库将更方便读者
陈万雄认为,未来的出版业是对原有出版模式、形式的颠覆。他举例说,现在大家都在网上读小说,一旦这种阅读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那么网站就可以甩开出版社,建立自己的资源库,直接为读者提供内容。这样,传统出版商连内容提供者的角色也岌岌可危。
这样的变化,对于出版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万雄表示,相对网络而言,一个优秀的出版人的价值在于,他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化知识,为读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务。他举例说:“‘黛’这个字是什么样的一种颜色,可能只有研究古文的人才知道。而假如出版人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建立一个数据库,显示这个字的来历、本义,以及后来衍生出的其他意思,在哪些地方曾经运用过……等等,就能方便读者。”
读者也许只要花上一两毛钱 就能获得自己想看的内容
“读者也许只要花上一两毛钱, 就能获得自己想看的内容”虽然有此论点,不过陈万雄认为,类似数据库的建立,不能只靠一两家出版社或几个人,需要行业内的合作,不过目前国内大多数出版社在这方面进度缓慢。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