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无名英雄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发明字体 鲜为人知
2012-03-14 10:58:59.0 来源:青年报 责编:王岑
- 摘要:
- 是否想过,我们电脑上、书本上见到的宋体、黑体、楷体、仿宋体,是怎么来的?有人说是“老祖宗留下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老祖宗”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字体设计师。
【CPP114】讯: 字体设计书写技艺“申遗”
曾经,在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有一间无人问津的储藏室。5年前,当工作人员推开储藏室的门,陈年墨香和发霉的宣纸,交织成一股特殊的气味扑面而来。一捆捆字稿出现在他眼前。看到宋一字体、黑一字体的设计字稿还“健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是核心文化遗产,申遗重点要保护的就是它们。找到它们,申遗就有希望了。”
工作人员们正在忙碌着的是为字体研究所的“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技艺看似陌生,却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敲击电脑键盘出现在屏幕上的宋体、黑体、仿宋、楷体,正是来源于这门技艺的设计成果。但是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普遍认为中文字库开发简单,是“老祖宗留下的”,却不知道这“老祖宗”就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字体设计师,第一次把汉字印刷字体规范化。
50年前,研究所第一代字体设计师整旧创新了宋体、黑体、仿宋、楷体四大品种。37年前,这四大品种通过汉字信息处理被输入电脑成为数据字库,从此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切割的一部分。如今,第一代的字体设计师尚有一人健在,第二代健在的传承人已全部退休,第三代“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传承人都已年过50,虽流失过半,但仍有几位留在研究所里,一直默默地从事字体设计与制作,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有着对字体设计的热情。而在外界,这段曾经辉煌的历史还未被每天使用着这些设计成果的年轻人知晓,就已默默湮没在时空中。
近四十幅字体设计字稿重见天日
2007年,借着“申遗”的推力,印刷技术研究所开始着手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要将长期流失的资料全部收集回来,还原研究所字体设计发展的整个历史。在储藏室这一尘封几十年的“仓库”里,工作人员觅回了大量的珍宝,四大字体设计原稿“重见天日”。“数量最大的是宋一字体的设计字稿,16开大小的方格纸,每张写有十二个宋一字体的设计字样,七万多个字的原稿,纸张累积起来居然有十几本《辞海》那么厚。”工作人员说。
除了四大字体的设计字稿,还有近四十幅原创字稿被整理一新,一幅字稿将近万把个字,其中有很多幅设计都还未推广应用,这些未信息化和产品化的原创新字体,是老一代设计师留下的宝贵财富。如果不是因为“申遗”的资料需要,也许已经被永远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中。
“我们还发现了一整套的专业技术资料——《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这也是字体研究所‘技术上最珍贵的资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找到的一张张或泛黄、或破损、或是中文打字、或是刻在蜡纸上的资料上,刻印了第一代字体设计师在设计四大品种字体时的要领、过程和心得体会,还有在设计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各种字体设计规范。在这套资料中,有三分之一是日本字体设计师的先进理念与科学技法的翻译文章。当时字体研究所和日本的字体设计师技术交流频繁,大大促进了设计的热情和技术进步。这些字体设计技术上的总结和探索成为当时每个工作人员的必读材料,是当时的字体设计“圣经”。“当时,很多设计师就是通过这样的‘外交’,提高了设计热情。所以,这套资料本身也是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对今后的字体设计工作和新一代传人的教育培训有参考价值。”
打字时看报时请想起他们
如今,研究所的储藏室已经修复一新,这些重见天日的珍贵历史资料也被细心照料着。研究所将包括四大字体在内的所有原创字稿进行了修补和整理,放置在统一规格的盒子中进行编号,并输入电子文档,方便今后通过电脑检索每一个字体。一盒盒摆放整齐、包装古朴的原创字稿分门别类地收藏着。
印研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近两年时间,印研所对当年九辑的《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和编辑。在整理文集时,通过搜索选取十篇与字体有关的学术文章,构成第十辑,增编重印。这本近500页厚的新版《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字体设计每一道工序的要领和心得,字体设计最精华的部分通过重新编印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价值。一位负责“申遗”的老同志告诉记者,印刷技术研究所正努力逐步建立“字体创写——字库建设——字库产品化”体系,使汉字印刷主流字体不断推陈出新,世代相传。“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年轻人在打字的时候,在看书看报的时候,可以想到,这些字体的创造发明者是研究所的老一辈字体设计师,就在上海,就在我们身边。”
曾经,在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有一间无人问津的储藏室。5年前,当工作人员推开储藏室的门,陈年墨香和发霉的宣纸,交织成一股特殊的气味扑面而来。一捆捆字稿出现在他眼前。看到宋一字体、黑一字体的设计字稿还“健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是核心文化遗产,申遗重点要保护的就是它们。找到它们,申遗就有希望了。”
工作人员们正在忙碌着的是为字体研究所的“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技艺看似陌生,却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敲击电脑键盘出现在屏幕上的宋体、黑体、仿宋、楷体,正是来源于这门技艺的设计成果。但是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普遍认为中文字库开发简单,是“老祖宗留下的”,却不知道这“老祖宗”就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字体设计师,第一次把汉字印刷字体规范化。
50年前,研究所第一代字体设计师整旧创新了宋体、黑体、仿宋、楷体四大品种。37年前,这四大品种通过汉字信息处理被输入电脑成为数据字库,从此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切割的一部分。如今,第一代的字体设计师尚有一人健在,第二代健在的传承人已全部退休,第三代“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传承人都已年过50,虽流失过半,但仍有几位留在研究所里,一直默默地从事字体设计与制作,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有着对字体设计的热情。而在外界,这段曾经辉煌的历史还未被每天使用着这些设计成果的年轻人知晓,就已默默湮没在时空中。
近四十幅字体设计字稿重见天日
2007年,借着“申遗”的推力,印刷技术研究所开始着手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要将长期流失的资料全部收集回来,还原研究所字体设计发展的整个历史。在储藏室这一尘封几十年的“仓库”里,工作人员觅回了大量的珍宝,四大字体设计原稿“重见天日”。“数量最大的是宋一字体的设计字稿,16开大小的方格纸,每张写有十二个宋一字体的设计字样,七万多个字的原稿,纸张累积起来居然有十几本《辞海》那么厚。”工作人员说。
除了四大字体的设计字稿,还有近四十幅原创字稿被整理一新,一幅字稿将近万把个字,其中有很多幅设计都还未推广应用,这些未信息化和产品化的原创新字体,是老一代设计师留下的宝贵财富。如果不是因为“申遗”的资料需要,也许已经被永远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中。
“我们还发现了一整套的专业技术资料——《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这也是字体研究所‘技术上最珍贵的资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找到的一张张或泛黄、或破损、或是中文打字、或是刻在蜡纸上的资料上,刻印了第一代字体设计师在设计四大品种字体时的要领、过程和心得体会,还有在设计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各种字体设计规范。在这套资料中,有三分之一是日本字体设计师的先进理念与科学技法的翻译文章。当时字体研究所和日本的字体设计师技术交流频繁,大大促进了设计的热情和技术进步。这些字体设计技术上的总结和探索成为当时每个工作人员的必读材料,是当时的字体设计“圣经”。“当时,很多设计师就是通过这样的‘外交’,提高了设计热情。所以,这套资料本身也是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对今后的字体设计工作和新一代传人的教育培训有参考价值。”
打字时看报时请想起他们
如今,研究所的储藏室已经修复一新,这些重见天日的珍贵历史资料也被细心照料着。研究所将包括四大字体在内的所有原创字稿进行了修补和整理,放置在统一规格的盒子中进行编号,并输入电子文档,方便今后通过电脑检索每一个字体。一盒盒摆放整齐、包装古朴的原创字稿分门别类地收藏着。
印研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近两年时间,印研所对当年九辑的《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和编辑。在整理文集时,通过搜索选取十篇与字体有关的学术文章,构成第十辑,增编重印。这本近500页厚的新版《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字体设计每一道工序的要领和心得,字体设计最精华的部分通过重新编印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价值。一位负责“申遗”的老同志告诉记者,印刷技术研究所正努力逐步建立“字体创写——字库建设——字库产品化”体系,使汉字印刷主流字体不断推陈出新,世代相传。“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年轻人在打字的时候,在看书看报的时候,可以想到,这些字体的创造发明者是研究所的老一辈字体设计师,就在上海,就在我们身边。”
- 相关新闻:
- ·字体设计界最具影响力的大赛闪亮drupa 2012 2012-03-14 08:52:21.0
- ·Adobe将着重发展数字媒体与数字营销 2012-03-02 13:11:43.0
- ·“字由字在”2012方正字库畅享沙龙 2012-02-24 10:44:40.0
- ·瑞安木活字印刷:古老技艺传承千年文明 2012-02-08 08:52:52.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