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文波:我国彩铜制版第一人
2012-08-16 11:35:07.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责编:江佳
- 摘要:
- 在古代绘画艺术品复制这个行当,鹿文波大名鼎鼎。当年,他掌握的彩铜制版技术在中国独一无二,曾被视为国宝,国家给他的薪酬比国家领导人还高;他复制的故宫古代绘画精妙绝伦、传神逼真,被国家领导人当做国礼。
没人穿皮鞋
“我们在故宫上班,没有人穿皮鞋的,都要穿布鞋。为什么?地不能有震动,一件瓷器放在桌子上,不能被震动。环境不能闹,不能有杂音,因为特级文物住在我们这。”鹿银鉴说。
当年,我国古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经常到印刷所检查工作,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有时候湿度不够,他拿布盖在画上面。
鹿文波制作的第一幅《宋人画册》出来以后,一张真画和一张复制的画放在一起,郑振铎和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看了赞叹不已:“太好了,跟真的一样!”王冶秋亲自叫人给鹿家买了马连良的票,请他们看戏。后来,《宋人画册》做了100幅,那是故宫最好的复制品,被做成册页,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
他们还专门为国家领导人印制过彩铜版的贺年片。鹿银鉴记得,当时,毛主席的贺年片印的是东方红,宋庆龄的贺年片印是的梅花,董必武的是一个公鸡,还有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的,不是每个国家领导人都有。这些东西一般人不能碰,在车间印完以后经他检查才能出厂。按照规定印多少张,不能多也不能少。
他们当年复制的艺术品,都是鹿文波签字以后,才可以付印。“每张画,每修一个颜色,每印一张,都由我父亲签字,他不签字,就通不过。”鹿银鉴说。
一通百通
鹿文波的彩铜制版高超手艺当年在中国独此一家。鹿文波的夫人对4个孩子说:“你们的父亲有这么好的技术,你们兄妹谁来学、谁来继承?”鹿银鉴在兄妹中排行老二,当时高中快毕业了,他说“我跟着父亲能学好”,于是他和二妹两个人就此放弃学业开始跟父亲学习彩铜制版技术。他母亲嘱咐这两个孩子:“那你们要准备吃苦,不吃苦怎么学会,你爸爸当年十几岁就到日本留洋了。”
鹿银鉴曾问过父亲:“我怎么能学得像您一样?”鹿文波说:“一个人学习不在于你今天会,或者你今天不会,而是要入门,进了门,你就通了,一通百通。”鹿银鉴对记者说:“这话到现在我体会到,的确是这样。”
后来文物出版社印刷厂成立,故宫博物院印刷所归并到该厂,国家拨巨资从西德引进最先进的电子分色机、电子制版机、海德堡等设备。当时有人认为,有了外国的先进机器,像鹿文波、鹿银鉴这样的技术人员就可以不用了。然而,用最先进的机器却制作不出好的复制品,有技术问题还得找他们来解决。鹿银鉴说,技术就是这样,一通百通,教科书上没有。
“文革”那段特殊的历史,打碎了很多人的梦想,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文革”后期,文物出版社恢复工作后,鹿文波已经70多岁,仍被文物出版社印刷厂聘为技术指导,每天上班,却不取报酬。1980年年初,他当选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1980年3月在北京逝世。
鹿银鉴告诉记者,彩铜制版技术到他1985年退休以后就断了。他有5个孩子,但没有一个人承继这项技术。
“我们在故宫上班,没有人穿皮鞋的,都要穿布鞋。为什么?地不能有震动,一件瓷器放在桌子上,不能被震动。环境不能闹,不能有杂音,因为特级文物住在我们这。”鹿银鉴说。
当年,我国古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经常到印刷所检查工作,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有时候湿度不够,他拿布盖在画上面。
鹿文波制作的第一幅《宋人画册》出来以后,一张真画和一张复制的画放在一起,郑振铎和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看了赞叹不已:“太好了,跟真的一样!”王冶秋亲自叫人给鹿家买了马连良的票,请他们看戏。后来,《宋人画册》做了100幅,那是故宫最好的复制品,被做成册页,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
他们还专门为国家领导人印制过彩铜版的贺年片。鹿银鉴记得,当时,毛主席的贺年片印的是东方红,宋庆龄的贺年片印是的梅花,董必武的是一个公鸡,还有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的,不是每个国家领导人都有。这些东西一般人不能碰,在车间印完以后经他检查才能出厂。按照规定印多少张,不能多也不能少。
他们当年复制的艺术品,都是鹿文波签字以后,才可以付印。“每张画,每修一个颜色,每印一张,都由我父亲签字,他不签字,就通不过。”鹿银鉴说。
一通百通
鹿文波的彩铜制版高超手艺当年在中国独此一家。鹿文波的夫人对4个孩子说:“你们的父亲有这么好的技术,你们兄妹谁来学、谁来继承?”鹿银鉴在兄妹中排行老二,当时高中快毕业了,他说“我跟着父亲能学好”,于是他和二妹两个人就此放弃学业开始跟父亲学习彩铜制版技术。他母亲嘱咐这两个孩子:“那你们要准备吃苦,不吃苦怎么学会,你爸爸当年十几岁就到日本留洋了。”
鹿银鉴曾问过父亲:“我怎么能学得像您一样?”鹿文波说:“一个人学习不在于你今天会,或者你今天不会,而是要入门,进了门,你就通了,一通百通。”鹿银鉴对记者说:“这话到现在我体会到,的确是这样。”
后来文物出版社印刷厂成立,故宫博物院印刷所归并到该厂,国家拨巨资从西德引进最先进的电子分色机、电子制版机、海德堡等设备。当时有人认为,有了外国的先进机器,像鹿文波、鹿银鉴这样的技术人员就可以不用了。然而,用最先进的机器却制作不出好的复制品,有技术问题还得找他们来解决。鹿银鉴说,技术就是这样,一通百通,教科书上没有。
“文革”那段特殊的历史,打碎了很多人的梦想,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文革”后期,文物出版社恢复工作后,鹿文波已经70多岁,仍被文物出版社印刷厂聘为技术指导,每天上班,却不取报酬。1980年年初,他当选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1980年3月在北京逝世。
鹿银鉴告诉记者,彩铜制版技术到他1985年退休以后就断了。他有5个孩子,但没有一个人承继这项技术。
- 相关新闻:
- ·珂罗版印刷“焕发青春”艺术品复制有活力 2012-05-23 11:49:04.0
- ·隋其昌:高仿真印刷让名人字画走进万家 2012-02-23 08:46:22.0
- ·数字化技术助高仿真印刷打开市场 2011-12-06 10:25:37.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