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新闻周刊》的涅磐看出版印刷前景
2012-10-25 09:29:51.0 来源:The Daily Beast 译者:Gloria Chen 责编:喻小唛
- 摘要:
- 强调新闻业电子化的重要意义以及电子化现有的缺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让《新闻周刊》“变形”,不等于跟它说“再见”。我们仍然要担负起把《新闻周刊》和整个新闻业以这种新的形式发展下去的责任。这个改革不是为了振兴新闻业的某一品牌,而是向整个印刷出版发行行业发起的挑战。
但是出版业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就不一样了,每个网页都是可以单独被读者访问的,读者可以自主选择他们要读哪篇文章,或是某个人的文章,而无视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这下没人能把所有东西用订书钉装订在一起打包出售了吧!然后“杂志”便以新的形式存在了:写手,摄影师和编辑的合作,甚至是一人多角。在我的专栏Dish中,有70%的读者将专栏页设为了浏览器书签,直接访问。你再也没法打包卖东西了,而且在网上,你很难卖出无形的东西,比如文字,因为文学作品的出处是无法控制的。你也再不能控制读者和赞助商参与出版活动的大门。没有壁垒,没有装订,没有收入,也没有了印刷,纸张以及邮寄产生巨额费用。对于这些事情我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因为我曾经编辑出版周刊杂志5年,在网络上运营了12年的“博志”。现在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眼里,“把《新闻周刊》国际版做成网络版,让印刷版出局”这个不可思议的决定,是绝对正确的。现在开始这样做也同样很有意义。如果两年前就完成了这样一个转变就更好了。还等什么呢?
如果像我一直以来听说的那样,出版业就是个赔钱的买卖,那为什么不马上让它寿终正寝,来一个完全电子化的出版业?为什么不在出版企业钱财散尽之前,让能够意识到这一潮流势不可挡的业界人士停止一切印刷行为,让网络渗透的每个角落都开始发行网络版的报纸?制约这一变革的因素是什么呢?习惯和传统?有权利的高管做印刷业这么多年了,无法接受没有印刷出版的生活?一半的顾虑是纸和墨水是有实体的,而像素和网络输送没有。如果你只有像素和网络输送,没有可以销售的实体产品在手,你再怎么只是一个写博客的人?我这颗好奇的心,实在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这场变革。
我从内心同意上文中艾伦.雅各布斯的看法。这个原因应该是现在的大型出版商,新闻工作室和根深蒂固的广告策划都只关注自己本身的存亡。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想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这些老脑筋们接受他们之前为自己的“事业”和“出版行”所做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实在是太难了。然而从某些方面讲他们确实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企业太大造成的经营不灵活,新的信息源和信息流瞬息万变,或者是因为这种变化意味着更多人失业,就更没有人愿意去触及了。我们是人,我们不愿意承认着承载我们毕生理想的整个行业和经营模式已经被时代的大潮淹没了。
其实,这并不是新闻业的终结,而只是新闻传播介质的一种改变。“媒体”一词在拉丁文中的含义就是“信息的传播”,是一个观点,事实或者非事实从一个人的脑子里传播到另一个人脑子里。现在,新闻产品的消费模式已经转变为读者在上班时,就像你,可能为了打发时间,关注一个选举,或者就因为单纯的喜欢某个网站,或觉得这个网站上的内容很有发展前景,嗯,或者想刷新一下最新的留言,看看有意思的视频,也可能是为了关注某个大义凌然的演说而上网搜索信息。我们还看电视,和老一代人不同的是我们不关注晚间新闻这类节目。我的下一代人全天候的从网上获得各种新闻信息。他们获取信息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周末或者晚上在家或在飞机上舒服的靠着,兴趣盎然的读一些长篇社论或是读一些非小说也非散文的东西。而平板电脑显然就是一个如此千变万化,便携又简单实用的载体。它与纸、印刷品和订书钉不同,它把众多的作者和作品整合在一起,展示在一个平台上,输送给读者,而且超级便宜。印刷出版的杂志如今看来就像在汽车大生产以后的十年里,仍在被使用的马拉车那么陈腐破旧,跟不上时代。除了怀旧,它们的存在还他妈的有什么意义!
所以这是一次巨变,是一种对旧的出版形式的连根拔起,然而,这种变革是救新闻业于垂死边缘的必经之路。我们还需要做的是:
强调新闻业电子化的重要意义以及电子化现有的缺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让《新闻周刊》“变形”,不等于跟它说“再见”。我们仍然要担负起把《新闻周刊》和整个新闻业以这种新的形式发展下去的责任。这个改革不是为了振兴新闻业的某一品牌,而是向整个印刷出版发行行业发起的挑战。
“挑战”,是对“不可能”的一种委婉说法。也许最后只有一两本实体杂志会幸存,乐观的讲,它们会成为一个里程碑;悲观的讲,它们也许会成为超市收银员塞在顾客袋子里的小报,变成一种低级的附赠品而已。我想,也许不止是这些。依我看,网上订阅仍旧是出版业前进的唯一途径。很乐观的一点是:如果订阅量和广告费都复苏了的话,我们从印刷、买纸张、以及出版省下来的钱可以作为新闻业的剩余投资。最后我要说的是,可以决定印刷杂志和网络杂志命运的人就是读者们,你们是否愿意在可以上网免费获取信息的时代,为某种形式的信息传播买单。是的,出版业的命运由你和你那双看不见的手来决定。
如果像我一直以来听说的那样,出版业就是个赔钱的买卖,那为什么不马上让它寿终正寝,来一个完全电子化的出版业?为什么不在出版企业钱财散尽之前,让能够意识到这一潮流势不可挡的业界人士停止一切印刷行为,让网络渗透的每个角落都开始发行网络版的报纸?制约这一变革的因素是什么呢?习惯和传统?有权利的高管做印刷业这么多年了,无法接受没有印刷出版的生活?一半的顾虑是纸和墨水是有实体的,而像素和网络输送没有。如果你只有像素和网络输送,没有可以销售的实体产品在手,你再怎么只是一个写博客的人?我这颗好奇的心,实在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这场变革。
我从内心同意上文中艾伦.雅各布斯的看法。这个原因应该是现在的大型出版商,新闻工作室和根深蒂固的广告策划都只关注自己本身的存亡。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想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这些老脑筋们接受他们之前为自己的“事业”和“出版行”所做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实在是太难了。然而从某些方面讲他们确实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企业太大造成的经营不灵活,新的信息源和信息流瞬息万变,或者是因为这种变化意味着更多人失业,就更没有人愿意去触及了。我们是人,我们不愿意承认着承载我们毕生理想的整个行业和经营模式已经被时代的大潮淹没了。
其实,这并不是新闻业的终结,而只是新闻传播介质的一种改变。“媒体”一词在拉丁文中的含义就是“信息的传播”,是一个观点,事实或者非事实从一个人的脑子里传播到另一个人脑子里。现在,新闻产品的消费模式已经转变为读者在上班时,就像你,可能为了打发时间,关注一个选举,或者就因为单纯的喜欢某个网站,或觉得这个网站上的内容很有发展前景,嗯,或者想刷新一下最新的留言,看看有意思的视频,也可能是为了关注某个大义凌然的演说而上网搜索信息。我们还看电视,和老一代人不同的是我们不关注晚间新闻这类节目。我的下一代人全天候的从网上获得各种新闻信息。他们获取信息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周末或者晚上在家或在飞机上舒服的靠着,兴趣盎然的读一些长篇社论或是读一些非小说也非散文的东西。而平板电脑显然就是一个如此千变万化,便携又简单实用的载体。它与纸、印刷品和订书钉不同,它把众多的作者和作品整合在一起,展示在一个平台上,输送给读者,而且超级便宜。印刷出版的杂志如今看来就像在汽车大生产以后的十年里,仍在被使用的马拉车那么陈腐破旧,跟不上时代。除了怀旧,它们的存在还他妈的有什么意义!
所以这是一次巨变,是一种对旧的出版形式的连根拔起,然而,这种变革是救新闻业于垂死边缘的必经之路。我们还需要做的是:
强调新闻业电子化的重要意义以及电子化现有的缺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让《新闻周刊》“变形”,不等于跟它说“再见”。我们仍然要担负起把《新闻周刊》和整个新闻业以这种新的形式发展下去的责任。这个改革不是为了振兴新闻业的某一品牌,而是向整个印刷出版发行行业发起的挑战。
“挑战”,是对“不可能”的一种委婉说法。也许最后只有一两本实体杂志会幸存,乐观的讲,它们会成为一个里程碑;悲观的讲,它们也许会成为超市收银员塞在顾客袋子里的小报,变成一种低级的附赠品而已。我想,也许不止是这些。依我看,网上订阅仍旧是出版业前进的唯一途径。很乐观的一点是:如果订阅量和广告费都复苏了的话,我们从印刷、买纸张、以及出版省下来的钱可以作为新闻业的剩余投资。最后我要说的是,可以决定印刷杂志和网络杂志命运的人就是读者们,你们是否愿意在可以上网免费获取信息的时代,为某种形式的信息传播买单。是的,出版业的命运由你和你那双看不见的手来决定。
- 相关新闻:
- ·纸质印刷版刊物相较数字版的利弊 2012-10-22 09:01:07.0
- ·《新闻周刊》明年停出印刷版 全面转向数字杂志 2012-10-19 08:44:45.0
- ·美国《新闻周刊》将取消印刷版 2012-08-11 16:40:25.0
- ·48家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表彰名单 2011-12-28 09:24:58.0
- ·观察:新闻网站挤入电子书出版市场 2011-10-11 11:20:11.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