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四“TUO”:托、拖、脱、妥
2014-07-31 09:13:35.0 来源:投资时报 管清友 责编:刘晓燕
- 摘要:
- 中国经济如何避免脱轨的风险、走向妥当的结局?长期来看,“加增量”终究只能暂时拖住风险,真正化解风险仍然要依靠存量改革。实际上,加快改革与托底经济并没有天然的矛盾。相反,面对当前的增长困境,只有通过存量改革才能真正改善私营部门盈利能力,从根本上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
二、“拖”:拖住风险
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繁荣严重依赖债务扩张,总杠杆率及债务/GDP比率不断攀升。这种模式不但没有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终结,反而因为2009年的4万亿而进一步强化。债务扩张的机理如下:金融危机导致出口萎缩、经济失速,中国经济选择了通过地方政府和国企的债务扩张对抗经济下行,由于约束机制不健全,形成了过多无效的投资项目。这些僵尸项目转化不了现金流,加剧了借新还旧的压力,再叠加保增长压力,导致地方和国企融资需求大幅提高。利率不敏感和刚性兑付导致银行绕过监管通过“非标”为地方和国企输血,债务进一步扩张。
经济转型和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新经济扩张,而旧经济萎缩,用新经济的总需求扩张来消化旧经济的存量债务。地方政府和国企“拆东墙补西墙”的高融资需求和刚性兑付神话导致银行持续为上述无效部门输血。从这点看,我们需要打破无效部门刚性兑付的神话,通过地方和国企的违约来引导整个信用体系的价格重估,迅速处置不良,引导金融机构助力新经济。
中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末曾经历过这种存量改革。中央通过大刀阔斧地拿掉了无效率的国企,快速处置了银行的不良资产,为日后新的经济繁荣周期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当下的中国经济和10多年前相比更加错综复杂,过剩产能的规模远胜以往,债务滚动的压力明显加大,存量改革可能导致不可控的社会和政治风险。
因此,新一届政府改革的思路是“保存量、加增量”。“保存量”反映的是经济底线思维,当经济滑落至可容忍的下限时,政策会主动有为,政策焦点是保增长、保就业。“加增量”反映的是存量经济稳定后,政策会转变为“促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虽然没有冒险通过整个信用体系的价格重估进行存量改革,但是却通过结构化的宏观管理有限“拖”住了风险恶化的步伐。一方面,结构性紧缩的货币政策严防旧存量进一步扩张式蔓延,打消其货币放水的预期;另一方面,通过雷厉风行的反腐,主动降低其风险偏好是未来可选择的合意路径。
过去一年多来,政府的确通过结构化的政策有效拖住了风险爆发的步伐。
从货币政策来看,央行“放短收长”的扭曲版操作控“非标”,防范非标进一步流入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等资金黑洞。其次,央行主动引导汇率贬值,防止套利资金单边流入,牢牢掌握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动权,为日后的定向宽松创造了条件。而连续高利率正回购,将被挤出的无效投资回笼至央行,相当于是提高传统部门的准备金率,再通过定向宽松将资金配给到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领域。
从制度层面来看,反腐力度加大,地方官员“官不聊生”,地方主导的无效投资收缩。严控非标和反腐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增速放缓:近日审计署公布了《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地方债务余额的年化增速为5.05%,显着低于2013年6月末前的27%。
不过,如果地方主导投资的旧增长模式不变,政府仍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就会导致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债务不断上升,经济结构会进一步失衡,拖住风险的同时可能也会拖延了改革。
- 相关新闻:
- ·中国经济放缓1% 发达国家就得放缓0.15% 2014-07-30 15:04:44.0
- ·中国经济将出现四大新常态 2014-07-29 09:29:06.0
- ·时政聚焦:中国经济到底缺什么? 2014-07-17 09:21:17.0
- ·时政聚焦:中国经济“巧调控”促发展 2014-07-10 11:57:25.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