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 产品
供应
求购
公司
资讯
展会
评论访谈专题话题印搜动态
国内国际环保视频产品导购
活动展会设备印品世界
行业动态企业动态营销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统计商机
印前印中印后包装器材耗材油墨
胶印数码标签CTP纸箱创意丝印柔印其他
展会专题企业专题资讯专题技术专题
文化人物社会
展会预告会议预告展会资讯国内展会国际展会推荐展会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您当前位置: CPP114首页> 频道> 新闻> 正文

  • 今日排行
  • 本周排行
  • 本月排行

胶印油墨
胶印材料
丝印材料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用声音记录中华文化

2016-07-25 09:57:40.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责编:许小玲

     【CPP114】讯:用陕西华阴老腔喊出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用吴侬软语不紧不慢念出的“摇呀摇,摇到外婆桥”,用粤语铿锵悦耳地唱出的“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这些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系列报道《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的声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工匠”“地方戏曲”“古村落”等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领域,挖掘其中的精髓,让这些文化的魅力得以重新焕发,引发了很多听众的共鸣。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副主任高岩是《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的主创人员之一,回忆起做节目选题的讨论,她强调了“声音”这个核心要件。高岩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我们选择了最具有声音特质的‘方言’为第一季主打,选择有代表意义的沪、粤、陕、川、徽五地的方言为题材,寻找相关的人物、场景和故事。其他季也尽量选择有声音特质的主题,如《工匠季》立足云南瓦猫制作、古琴制作等传统手工艺,讲述手艺的兴衰起落。《戏曲季》以京剧乾旦、昆曲、二人台等为切入点,展示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为了让节目唤醒耳朵、直抵心灵,这组报道不是单纯地讲道理说意义,而是既讲述故事,又配有大量的声音素材。如《上海的“腔调”》以音乐《婆娑起舞》进行声场转换,将受众带到老上海的光影记忆中。《戏曲季》搜寻珍贵历史音响,使访谈、唱段、剧场演出有机统一。搜罗并珍藏这些素材,高岩解释:“我们想通过报道焕发传统文化崭新光彩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声音档案。”



  “每集作品虽然只有6-10分钟,但我们的采访素材却有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我们就反复地听,从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最有感染力的表述。”高岩以《上海的“腔调”》一集为例,作品中采用了普通上海市民、沪剧演员、上海音乐脱口秀主创等人的精彩录音,借助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上海方言消逝的状况及引发的思考。《寂寥的油纸伞》中油纸伞撑开的声音,《老去的铁匠》中的打铁声……也能一下子就把受众带入到某种情景中去。



  “和你们写文章不一样,音频作品对承接、转折的要求更高。怎么利用音响实现虚实结合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思索的问题。”高岩对记者提到,像《作别闸北》中的飞机呼啸和炮火轰鸣,一下子就把时间切到了“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期的闸北。这样的“承”“转”在《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的每一篇作品中都随处可见。



  “现在我们的节目不仅可以在广播上听,还能在手机直播APP社交软件上看。比如关于工匠的几期节目会随时用手机直播工匠制作工艺的过程,大家就很有兴趣。”高岩说。



分享到: 下一篇:河南一省百强纸业宣告破产
相关新闻:
·“绿色创意印刷展区”2016书博会首亮相  2016-07-20 09:34:42.0
  • 【我要印】印刷厂与需方印务对接,海量印刷订单供您任意选择。
  • 【cpp114】印刷机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对接,让客户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购低于市场价5%-20%的印刷耗材,为您节省成本。
  • 【印东印西】全国领先的印刷品网上采购商城,让印刷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