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环保产业市场的八大重点
2019-01-02 19:01:33.0 来源:环保在线 责编:张晓丹
- 摘要:
- 2018年,是环保产业链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包括顶层设计、环保督察、专项行动纷至沓来,然而市场的震荡下行与监管新规下的过渡与改善,都令这一年显得尤为艰难。
2018年前9个月,62家环保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共计超过1224亿。尽管同比增长接近11%,但这一增速与去年相比却呈现出大幅回落的态势。同一时间内,环保板块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5.8%。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认为,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在于环境产业此前多是基于政策驱动下的“疯长”,偏离了其价值本质。前几年环境产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或野蛮生长阶段,企业急于扩大规模、占领市场,而现在面临的是强监管形势下如何转变和适应政策要求。
但也有分析认为,这是环保PPP项目“惹的祸”。
PPP项目踩了“急刹车”
“在某些情况下,产业大爆发就意味着透支未来。”这句话,或许更应景2018年环保PPP市场。
得益于以往政策利好,环保行业PPP项目迎来井喷式增长。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最明显的就是通过环保PPP项目的方式。随着环保攻坚战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部打响了“七大战役”,从而直接推动了一批环保类PPP项目的落地。尤其是在市场开发较早、现金流回报比较稳定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民营资本的参与率更是高达79%以上。这意味着民资对整个生态环保领域PPP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但92号文的出台犹如“一剂猛药”,意味PPP模式历经高歌猛进之后进入“冰冻期”。大批PPP不规范的项目自此得以清理出库,很多此前高歌猛进的环保PPP中标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并持续至今。“环保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不是很高,也就更难从金融机构那里融到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曾坦言。而在风暴过后,重启后的环保类PPP项目也正逐步回归“专业化治理”。
环保PPP遇冷,根源在钱和风险。随着融资成本不断高企,资金链成为悬在环保企业头上随时即将下坠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在融资难导致企业财务成本上升的同时,PPP清库和地方政府去杠杆使得环保项目落地变慢,环保企业对于PPP态度由乐观变为审慎。环保PPP项目包已经从几亿扩展到了几百亿规模,这对企业现金流将带来巨大影响。
寻求国资驰援以“过冬”
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2018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显示,排名前十强的环境企业中,国有企业为7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余三家名企环保企业分别为东方园林、碧水源及铁汉生态。而这,仅仅是当前国企央企加速抢滩环保领域的一个缩影。
不论是推出多款治污治废利器、进军水处理的中广核,还是频频亮相城乡环境治理的葛洲坝,亦或是打造全口径固废处置利用平台的北京环卫平台……环保俨然成了国企寻找业绩增长点的新路径。但与此前不同的是,面对2018年业绩增速放缓,资金日趋紧张的行业共性,寻求国资帮助成了部分环保企业的“最优选”。
海淀国投增资海淀科技成为三聚环保控股股东,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国资委成为三聚环保的实际控制人、东方园林与三峡集团共同签订《共抓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盛运环保及公司控股股东开晓胜与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三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南昌市政府出资平台将与上海图世等多家机构共同成立60亿基金,投资于神雾集团核心技术的推广应用、天翔环境最终与能投水务“签约”推进项目合作。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