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打造“声音版党史” 广播连续剧《真理的味道》别样甜
2019-07-02 15:23:19.0 来源:浙江新闻 责编:覃子喻
- 摘要:
- “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哈里逊印刷所出版,这是一本23页装帧简陋的德文小册子,印数只有几百册。从此,共产主义——— 这个在欧洲横空出世的幽灵,开启了它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序幕。半个多世纪以后,‘革命’这个新词,也传进了浙江义乌的一个小山村——— 分水塘村……” 取材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史实的广播连续剧《真理的味道》陆续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网、网易新闻、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喜马拉雅FM等二十余家移动端平台展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创作过程中字斟句酌,力求重要情节必须准确表达。”董慧临回忆说。主创人员一行到城西街道分水塘村采风,参观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小柴屋,体会当时的情景;采访村民,了解分水塘村的风土人情;走过佛堂的浮桥,感受先生当年风雨兼程,回家译著的辛苦与不易;考察义乌红糖文化,领悟“真理味道”的象征意义。同时,翻阅党史、考究细节,从剧本的打磨、演播到后期制作,主创人员匠心雕琢,力图将这部时代传奇刻画得酣畅淋漓,感人肺腑。
“一个完美作品的呈现,靠的是整个剧组每个人、每个环节的尽善尽美。”导演阚平表示,广播剧的DNA就是语言、音乐、音响三个元素,虽然只能用耳朵倾听,但人的想象是无限的。借用斯多葛哲学学派的一句话:“给我胸怀,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现实,然后给我智慧,去创造我能创造的艺术世界。”
“剧魂”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艺术指导蔡淑文实地采风
广播剧中的语言,不但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还要体现人物的性格特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肩负着呈现人物场景“动作”的重任。
通过角色语言的内容设计和故事结构的巧妙安排,剧中塑造了一个敢想敢干、富有正义感、追求进步的“火柴头”——— 青年陈望道形象。围绕陈望道和村里旧势力作斗争、翻译《共产党宣言》等线索展开,充分运用闪回、回忆等手段来推动跌宕起伏的剧情。敢于和村里的财主斗争、砸掉庙里的菩萨、在“一师风潮”中挡在学生前面,展示了陈望道作为“火柴头”,眼里容不得恶势力的一面;全身心投入翻译《共产党宣言》,错把墨汁当红糖,展示了陈望道孜孜以求探索救国之路的一面。
陈望道之子陈振新( 右)接受采访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