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混战 谁才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领头羊?
2019-10-30 15:33:11.0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责编:彭皖春
- 摘要:
- 2013-2018年,我国机器人市场持续扩张,2018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7.4亿美元,同比增长25.9%。2019年,受全球机器人市场和宏观经济影响,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略有下滑。根据IFR数据,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6.8亿美元。
(三)服务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发展,资本市场保持活跃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家务及物流机器人发展较快
与工业机器人占比下降相对,近年来,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2013-2019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上升,至2018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6.5亿美元。2019年,根据IFR数据,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至22亿美元。
从市场应用结构来看,2018年我国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分别为8.9亿美元、5.1亿美元和4.4亿美元。按细分领域来看,家务机器人和物流机器人相对领先,市场份额分别为27.4%和24.9%。未来,随着医疗、教育需求的持续旺盛,康复医疗及教育等领域存在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资本市场热度不减,早期融资交易占多数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近年来机器人行业都处于资本风口,服务机器人产业资本市场亦非常活跃。根据IT桔子统计,2018年我国服务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有73起,融资规模为71.71亿元。
从2018年我国服务机器人行业融资轮次分布来看,B轮以前的融资数量达57起,早期融资交易占多数,占当年总融资轮次的比重达到78.1%。而B轮阶段的中后期融资数量共计16起(包括战略融资4起)。
(四)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市场需求需求增长较快
当前,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各种类型产品不断出现,在应对地震、洪涝灾害和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2018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达到6.3亿元,同比增长22.2%;2019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7.5亿美元,增速达到17.7%,高于全球水平。
机器人产业区域发展对比分析
(一)六大区域均形成各自的区域产业集群
根据我国行政和地理区划方式,结合机器人产业实地发展基础及特色,中国电子学会将全国机器人市场划分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共六大区域。
从集群区来看,长三角地区工业基础较好,机器人制造集成与应用市场起步较早,形成了以上海、昆山、无锡、常熟、徐州、南京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基础,以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在创新能力与影响力方面位于全国前列。京津冀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制造业基地,形成了北京、天津、河北机器人产业集群。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良好的资源区位优势与制造业发展基础,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将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高端制造业作为东北经济未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的背景下,哈尔滨、沈阳、抚顺等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已积累一定基础和优势。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时间虽晚于东部沿海地带与东北地区,但凭借地方政府有效的宏观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已逐步在芜湖、洛阳、武汉、长沙、湘潭等地形成产业集群。西部地区主要在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布局建设有机器人产业园和典型企业,总体来说规模相对较小,集聚效应还在培育之中。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