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文物的安全包装
2006-12-07 00:00:00.0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王赴朝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目前,对文物的外包装普遍采用囊匣、木匣、木箱、盒等,作为收藏文物的包装用品,内卧软囊或硬囊,或无囊(只有衬布)等放置文物,对文物的保管收藏起到了必要的作用。但笔者在30余年的文物修复工作中观察到,有的博物馆因囊匣制作不当(或不科学)而造成文物原件在囊匣中就已经被损坏了。文物残断后,责任又无法明确,原因又不便查找,不了了之。而这种“杀手”囊匣可能还会接着再用,恶性循环,国家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因包装不当而造成文物被损坏的事,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文物的包装箱怎样才是比较科学、安全的呢?我认为:
1、文物从箱中(盒、囊匣)取出或放入时要方便(大件文物应由箱中全部裸露出后,再搬运出箱,中小件文物应由箱中裸露出50%以上时再搬运出箱)。
2、大中型的文物包装箱搬运移动时要方便。
3、大型文物的包装箱打开或组装时要方便,要在“方便”上多做研究。
4、依据每件文物的老化、质地、完残、易脆断的程度等,专门设计囊芯,不可千篇一律。
5、对于制作器型复杂的,大中型文物的包装箱(受力点是靠四腿支撑的如:唐三彩马、唐三彩骆驼、汉代陶楼等),应组织有文物修复人员、文物保护人员、包装设计人员、文物保管人员、工程制作人员等多专业结合的研究小组,共同提出意见,拿出方案,甚至用包装模型,做模拟破损性试验,取得试验数据作参考。
6、对于有刃的青铜器文物(如:铜剑、铜刀、铜矛等)包装盒囊芯的设计,要视情况,须立刃卧囊,放置固定(即:一侧刃部向下“地”,另一侧刃部朝上“天”),不可平卧放置,因平卧放置,器物受翻首(专业用语,即盒盖)囊部的长期挤压,和自身重力的作用,极易使文物脆断。
7、对于“危险性较大”易损坏的文物,在包装前,应对器物“量体裁衣”,设计制作专用美观的托架、托板、支架等防护加固装置,与器物组合成一体,便于搬运、陈列、收藏、装箱,不再用手接触文物搬运,这也正体现出对文物“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
8、对于“头重脚轻”的中型或大型文物如唐三彩马等的包装,可否采用反常规设计装箱(即将器物倒置入箱固定),设定槽型软托,托住马背,马腿向上竖起(即四脚朝天),周围缚以绳索固定。
9、也可将“上沉下轻”的中型或大型文物(如:马、驼等)用悬挂法,在木箱中制作特定的框架上,用绳带向上拉紧固定,四足底板微微悬空,其下垫以软物,器物周围衬紧海绵,并将框架固定于木箱内侧板上,这样在搬运中,可防止文物突然受到震动、下砸而造成的破坏。原理类似于汽车上驾驶员系紧的“安全带”。
10、对于超大型文物包装箱的设计工程(如:秦始皇兵马俑等)应综合研究,需在木箱体外加装减震器系统,类似于汽车上的减震器装置,在箱体底部加装可移动的万向滚轮,滚轮可设计成据情况需要,手动操作后可隐藏、可伸出式,类似于飞机上的起落架。
11、有盖类文物(如:有盖鼎、有盖瓷器等)、组合或套装类文物(如:曾侯乙铜方鉴、“活动”的陶俑头部、“活动”的陶马尾部等),在包装入箱时,应分解分体,各个单独包装,切不可原样套叠包装。当打开包装箱后,再组合装配好用于陈列。
另外还有较经济的填埋包装法,即用发泡聚苯乙烯类(俗称泡沫塑料)的颗粒物,与器物一同“埋”入包装箱内,要取出时,使用专用吸尘器将颗粒物吸出,填埋包装法可反复使用,可用于某些适合的器物。还有悬挂包装法,即将包装箱上的8 个箱角,设置上8 个钢制拉簧,再将8 个拉簧的另一头,固定在大框架上的8 个内角上,与箱体呈对角斜向互拉,包装箱设置在大框架的中部,当拉簧拉紧时,包装箱自然悬空,当受到震动时,包装箱会在大框架中自然晃动,而大框架不动,以达到减震缓冲的安全保护作用。
总之,研究文物包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的安全,是一劳永逸的重要工作,是一种责任。投入资金作研究课题是值得的,文物包装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礼品或商品包装,不是一次性的,是有科技含量的。在重要文物出国的包装箱内(或大型文物集装箱内),应研究设置类似飞机上的“黑匣子”仪器,以便记录文物包装箱在运输途中的各种数据,为文物包装安全运输。提供科学研究数据。文物出国展、巡回展,应有专业文物包装技术人员随行,切不可有文物破损后,反正有保险公司赔付的畸形想法。
文物是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珍贵标本,又是十分脆弱的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经不起多次损坏,文物包装不仅要防止自然环境因素造成的破坏,还要十分重视因不科学包装所造成的人为因素的损坏。以上是笔者的一些设想,以期引起文博工作者的关注。 (peter)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