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数码转型过一年 质疑声中给出合格答卷
2004-11-02 00:00:00.0 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2003年9月,面对业界的一片质疑之声,柯达开始了自己艰难的数码转型。尽管转型计划叫得很响,但是仍然有人认为,柯达的转型只是“找死”和“等死”之间的选择――转型是找死,不转型就是等死。
时隔一年,2004年10月28日,柯达在厦门隆重庆祝厦门分公司海沧厂投产五周年和柯达(厦门)有限公司一次性相机厂第一亿台一次性相机下线,庆典上,象征着围绕地球50圈的胶卷由柯达在厦门海沧工厂的工人共同拉起,然而传统胶片业务的辉煌似乎只能充分说明柯达辉煌的过去,无法以足够的证据告诉业界柯达到底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尽管并不容易去证明一个辉煌的未来,柯达仍然竭尽全力来证明这一点。
用数字说话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柯达CEO邓凯文不断强调的一点是,从全球影像市场来看,虽然在美国、西欧等地传统影像业务已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滑趋势,但在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地柯达认为传统影像仍然有增长的趋势。
当然在这些人口众多的国家发展传统影像市场,柯达必然选择把战线拉到三线、四线城市和乡镇。在中国的乡镇,柯达就计划到2005年开设5000家乡镇照相馆。
当然数码转型仍然要把重要精力放在数码产品上,从研发到市场销售的最后结果,10月28日,邓凯文都试图在用一年以来的数字来让所有的记者相信――柯达的数码转型是非常有成就,并且是完全可以有美好的未来的。
对数码领域的重视首先从研发开始。邓凯文强调,目前在柯达每年8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中,除了传统影像的1.5亿美元的投入,大部分用于数码产品的研发。
不管中间需要经过多少环节,需要在数码领域证明自己的实力还是要在市场销售上取得成绩。
“去年战略转型的速度之快是我们从未体验过的。”邓凯文说。邓凯文还千方百计拿出最新一季的财报来为他的结论做依据。邓凯文此次访问中国前,柯达刚刚公布了2004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数码业务收入的增长率为39%,从根本上抵消了传统业务13%的收入下降率。
在数码领域,数码相机本来是柯达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因为第一台数码相机就出自柯达。但是显然在日系厂商对于该产品市场强劲的市场份额面前,柯达的数码相机曾经成为最为尴尬的产品,似乎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时候。但是邓凯文同样带来了数码相机领域另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根据IDC有关美国数码相机市场的调查报告,柯达数码相机市场占有率在2004年上半年已经在美国市场排名第二,达到18.3%。
柯达中国数码影像产品中国区经理张林给出的中国市场的数据则似乎更有贴近性,“一年前,我们的数码相机在中国是第六、七名。到今年9月份,北京市场是第三位,上海现在也是第三了,一年前还是第7。就中国整体来说,现在是已经非常稳固的第四名。”
除数码之外
除了数码产品,柯达在医疗影像、商业影像(信息图文)和娱乐印象等领域都在做积极的投资。其实在看柯达转型的过程中,除了数码转型,这些新领域的投资应该也是同样重要。因为在销售的比例来看,这些业务在柯达的收入结构中必然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分额。
邓凯文透露,最近在上海成立了亚太区医疗影像技术开发中心,之前已经开设的医疗影像研发中心。新技术开发中心为全球医疗影像服务,主要是亚太区地影像服务;在信息图文业务中也正在考虑如何在中国发展。
在医疗领域,在数码牙科影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PracticeWorks公司,从事图像存档和交换系统的领先研发公司―Algotec;商业印刷――在高速、变换数据喷墨印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ScitexDigitalPrinting公司;娱乐影像――在电影片后期处理方面领先的公司。
这一系列业务的拓展都将通过收购来完成。这些被收购的公司以前对如何在中国开展业务知之甚少,所以要借助柯达的中国力量。
在数码转型启动一年多的时间里,应该说,如果要现在给出结论说柯达做得好或者不好可能都是不客观的。从财务报表和市场占有率来看,柯达确实在作出一些努力,但是有关人士认为,其增长跟数码行业内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应该也不算是一个奇迹。 (peter)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