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事——向老北京学包装
2007-03-28 00:00:00.0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旧时药店的包装古朴而典雅
俗话说“货卖一张皮”,可见包装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出门购货,归来时手中总会提着几个塑料袋。塑料袋尽管有物美价廉、方便使用的优点,但由于不能被再利用而造成很大的麻烦,被人们称之为“白色污染”。可在老北京,就没有这种因一时的方便而最后带来的不方便,那么老北京用的是什么包装呢?
老北京的商品包装是多种多样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探亲访友的多是送蒲包,蒲包是店家用蒲草编成的一尺来宽,一尺半长的长方形草片子,四个角是圆形的。店铺的柜台上都放有一摞一摞的蒲片,以便卖货时随时拿取。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水果,都可以打蒲包,用的时候拿过一张,四角一折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器物,一般每个蒲包可装五斤水果。如果是去看老年人再加上一个点心匣子,凑成双份儿,以示尊重和吉庆。
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买水果送礼多用柳条筐,直径上大下小,上为八寸,下为六寸,是用去掉了青皮的柳条(从中一剖为二)编成的,上面的孔约有鸡蛋大小,可装水果六斤左右,讲究的是要装满,高出筐沿儿,以示富足大方。筐的形状还有花篮形、六角形等,样式更为美观。装好水果后,在上面盖上两张彩纸(一粉红色、一葱心绿色),两张纸的对角相错呈八角形,最上面的粉纸又称为“门票”,上面印有店家的字号、地点、经营范围等内容,既是装饰品,又是广告品,而且美观大方。
在卖干果(如瓜子、花生豆、核桃粘等)的柜台上,旧时多用牛皮纸做包装,随买随吃的主顾用三角形纸兜(如同今天的火炬形冰糕),下为尖角可握在手中,上面是敞口,随吃随取。半斤以上才用一种叫做“倒僧帽”的口袋,是事先糊制好的,上下一样粗,底部封为元宝状,这种纸袋的作用很广、很普遍。旧时的包装纸多为事先裁好的,分大、中、小三种规格,依购物的多少而决定使用哪种纸袋。
购物的包装俗称为“包包儿”,最讲究包包儿的行业是茶叶铺和中药房,此类包装工整而美观,为了防止纸包的松散,在纸包的开口处要再叠一折,称为“双口”,包好的包儿四四方方,且紧称、丰满,它有一个别致的称谓:“一口印”。
如今的保健品普遍包装过度
现在的商品包扎绳都是塑料绳,而过去糕点铺、干果铺、鲜果店则是使用染过色的麻经儿,店家多将麻经儿绕在一个大木轴上,吊在柜台上方的高处,随用随向下拉。茶叶店、布店则是用一种三色线坯子绳,绳为扁形。中药店用的是极细而耐磨的麻线绳。
旧时还习惯用天然捆扎绳,如将秫秸劈开后当要子捆青菜;马蔺叶干后泡软了穿鱼鳃便于提行,早点铺也用马蔺叶扎油条、扎粽子、扎焦圈等。40年代后期捆青菜改用了麦秸和草类取而代之,糕点铺等则普遍使用机制牛皮纸绳做商品包扎绳。
较有特色的包装还有许多:买牛羊肉用荷叶包装;买切糕、肉馅用木片膜包装;买酱八宝菜用小油篓包装……
光阴荏苒,现如今各种商品的包装越来越华丽、尊贵了。诚然,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出于产品保质的需要,要求包装精美些、讲究点也是理所当然的,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一些商家却借机在商品包装上玩“猫儿腻”,不仅过度包装问题严重存在,而且在商品的内在数量和质量上多有欺诈之嫌。
当你选购保健品时,一个挺大的红彤彤的包装盒,打开几层包装,里面仅有几小瓶产品,且无厂名、厂址和保质期,实属“三无”产品;买一件衬衣,从衣领到衣背,塑料板、纸盒垫里外好几层,仅大头针就别了20多个,好一通忙活,才露出衬衣的“庐山真面目”,结果两个袖口还不一般长。
有人在一家商场买了一瓶400多元的高档化妆品,回家用了一段时间才发现,挺大的一瓶化妆品,瓶子与化妆品的比例为三比一,原来化妆品的底部完全凹了进去。
如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包装屡见不鲜。买一瓶洋酒或葡萄酒,大方盒中有三分之一的地方装的是洋酒一瓶,另外三分之二的地方装的是钱包、手表、打火机及名片夹之类的商品,与洋酒风马牛不相及。
一些小食品更是如此,精制的纸盒包装,打开之后里面仅装几个小东西;老大一个密封彩色塑料包,里面只不过是连100克都不到的膨化食品。厂家是越包越“会”包,越装越“能”,买烤鱼片、鱼翅、大海米,偌大一个包装盒里面只有薄薄的一小层。
还有到医院看病人买的果篮,表面的水果又红又大,打开之后,红的大的背面是烂眼,底下就更不用说,全是小不点的水果撑底,更有甚者,竟在下边填充了几斤重的废纸壳!
一分产品,九成包装,不仅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造成了包装资源的极大浪费。
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相声——偏方,打开那左一层,右一层的包装后,最终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笔写的两个字——挠挠,人们在开怀大笑之后,回味着这其中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以为一些喧宾夺主的包装设计也应该从中得到警醒。
但愿所有厂商都能学习老北京的包装方法,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商品不仅要有好包装,更要有优质的质量,而且还要环保、廉价、物尽其用,能体现自己的特色。也奉劝广大消费者,切莫在包装上贪“大”求“洋”,学一学老北京,包装“土”一点不但不跌份,还显得您懂历史,有文化。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