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瘦身令”何时奏效
2008-02-26 00:00:00.0 来源:安徽日报 责编:余建良
春节前后,尽管政府部门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杜绝过度包装,但仍有一批身着“华服”的商品现身市场——
这几天,合肥市包河花园小区的袁女士正愁着为家里的一堆“美丽垃圾”寻找去处。她看着家中储藏室里那些五颜六色的包装盒、包装袋,不禁一声叹息:“明天我要亲自把这些扛到废品回收站里卖掉。华而不实的包装,真是个负担!”
记者走进包河花园一家废品回收站里,那儿生意红火,各类纸板、礼品包装废弃物堆满了仓库的各个角落,不少精美奢华的礼盒包装十分打眼。老板王水平说:“春节期间,纸质、木质、塑料、金属材料的废弃包装回收量特别大,收入比平时多出三四倍。”
过度包装该治治了!日前,商务部商业改革司组织商业联合会起草了我国首部《食品包装规范》行业标准,现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现实迫使遏制过度包装的政令再次响起。
过度包装“春风吹又生”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商品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意识到了包装的重要性,包装业随之兴盛。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度包装问题凸显出来。”省商务厅相关人士说,“国家为此先后发起数次规范和限制。”
2006年6月1日,由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作为第一部限制过度包装的国家标准,它将奢华包装这一社会问题抛到了公共舆论中。
2007年7月14日,《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首次明确了过度包装的定义,提出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基本要求、限量要求和计算方法,并对饮料、酒、糕点(月饼除外)、化妆品等六类商品包装作出了强制性规定。
2007年8月26日,国家性法规《循环经济法(草案)》提交审议,其中针对过度包装做出了原则性确定,这向人们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过度包装将被立法限制。
然而一边是限令,一边却是过度包装“春风吹又生”。
2月19日,记者来到省城红星路一家超市,在“扎堆”的礼盒中发现一款重达七八斤的铁观音茶叶礼盒,金属外壳上“龙飞凤舞”,里面是两个瓷瓦罐,垫着塑料,衬着黄色绸缎,净重只有300克,售价竟达1800元;一盒标价300元的西洋参,体积有一个书包大小,提在手里轻飘飘,包装盒注明了里面只有5板胶囊。
“过度包装的现象已从礼品波及到很多民生用品。”省商务厅相关人士指出,当下人们的日常用品中也出现了包装过度的现象,饼干、糖果等常见食品以及药品、洗涤用品、服装等,很多都是“虚有其表”。
为“华丽”付出的代价
合肥某民营食品厂的葛经理以月饼为例算了一笔账,即便是鲍鱼馅料的,每块成本不会超过10元钱,可一旦装进华丽的包装盒中,一块能多卖3~4倍的价格,“这利润都是从消费者腰包里掏来的。”“其实,为奢华包装付出的代价远不止这些。”合肥工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汪教授分析道,“过度包装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更严重的是,让整个社会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
浪费资源首当其冲。一些过度包装商品追求用料豪华,其包装材料来源于木材、石油、钢材等,这些都是国家紧缺资源。有数据显示,我国一年大约生产12亿件衬衫,其中8亿件是纸盒装,需要用纸24万吨,相当于砍掉168万棵直径10厘米的大树。
污染环境,危害严重。有学者做过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2亿吨生活垃圾中,有4000万吨包装物。例如,我国产品包装采用的纸箱耗材要比国外高出70%。
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扰乱了正常的市场行为。过度包装的商品往往“搭售”各种名贵物品,这些喧宾夺主的附带品,迎合并滋长了人们虚荣攀比的不良心态;一些不法商家为赚取利润,利用商品过度包装进行价格欺诈,这极易引起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
“绿色”包装势在必行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呼声见涨,“绿色”包装也势在必行,为何仍有些商品“华服”难褪呢?
安徽国运律师事务所刘律师认为,光有标准而无相关法律支持,标准便不可能得到彻底落实。因此,杜绝过度包装仅靠商家自觉,难以完全实现。
在我国法律界讨论了近五年的《包装法》草案一直难以尘埃落定,主要原因在于,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对普通商品、礼品以及过度包装的界定仍有分歧。分歧难消,能有效打击过度包装行为的《包装法》便难以问世。
今年春节前夕,国家发改委曾发出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倡导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对此,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建议,在专门性的法规未出台之前,我们不妨适当参照国外的做法。
例如,在法国人眼中,包装除了对产品起到保护和说明的基本作用外,更注重环保性、安全性和节约性。即使是名贵香水,包装也就是一张彩色纸加一个纸袋;当作礼品的美酒,也不过是在酒瓶上打个彩色纸蝴蝶结。德国人互赠小礼物时,通常会用包装纸简单包好,如果收到的礼物暂时不用,便不损坏包装,以便日后转赠他人。在日本,从去年起经济产业省实行了“容器包装再生法排出抑制促进措施”,要从包装材料的整体消耗量入手,实现包装逐步缩减。
省发改委这位负责人说:“节能、环保的‘绿色’包装必定会成为主流,然而在政府部门呼吁和监管的同时,更需要广大消费者意识和理念及时跟进。”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