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时代”出版人何去何从?
2008-03-10 00:00:00.0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责编:余建良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认为“读书重要”的时代,这又是一个相当一部分人总以“工作太忙、应酬太多”为由而抱怨无暇读书的时代。两难选择之下,速读,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
杭州市近日进行的一次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快速、实用”的消费特点,已成人们需要正视的阅读现实。忙碌不仅使得人们的读书时间大幅“缩水”,也影响到了阅读的内容,经济、社科等实用性较强的图书由此最受读者欢迎。
需求决定供给。有什么样的阅读状态,就会催生什么样的出版状态。于是,走进书店,所见到的往往是经济、社科类图书在显要位置大显身手、花枝招展。至于说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百炼成钢的精品,有多少是“注水烂肉”,拼的可全是读者的眼力和出版商的“良心”。
以有关民国时期的图书为例,或许是为了迎合这个时代怀旧的阅读口味,有关民国掌故趣闻一类的书在坊间一直颇为风行。较早介入这一领域提笔创作的学者傅国涌出版的第一本书《追寻逝去的传统》,尽管在当时好评如潮,可该书的主编现在也只能无奈地承认,把它和众多的“素描”、“掌故”放在一起,一定毫不起眼。作为出版人,该书主编发现,出版界如今清晰地断裂成两块:一块只有很少的人,努力坚持着“有点追求”;大部分人则把心思放在出“拼盘”上。在他看来,拼凑一本民国题材的书非常容易,只要有一些有趣的人和事,以及一个好的包装即可,而这些书在普通读者眼里,甚至要比那些有思想的书更受欢迎。
置身于速读时代,人们读书、选书的时间本就紧迫,况且,许多人也承认自己的迷茫,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也不知道自己适合读什么样的书。在这种情形下,出版商所出版图书内在质量的优劣,对于广大读者将会造成的影响,不只是涉及他们的“口袋”,更会是“脑袋”;不只是体现在单纯的精神层面,更会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上;不只是程度上的一点点,而是很多。若说到文化责任,越是在这个速读时代,出版商越得有社会良知,得时刻提醒自己增强出版责任意识。
翻一翻历史上那些国学典籍,它们中不少也是由当时的书商编辑出版的。最终,不光是这些著作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文明增辉,始终滋养着过去和当代人们的心灵,而且也“顺便”让著作的编辑、出版者在历史上“流芳”了一把。现在的出版商承袭着祖先的衣钵,可不能让先辈们在地底下还得为我们感到不安啊!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